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构建起一个广阔的平台,使我们彼此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对任何一件事情的讨论之中,无论你是都市白领还是乡村青年。
世界从来没有如此小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它也让许多资质不错、有个好平台的年轻人产生一些错觉:距离财富和权力太近,以为自己抓住它们也只是踮踮脚伸伸手的事。
然而,现实如同我的前辈所说:
我们一定要明白,视野不等于经历,看到了也不等于自己做到了。
应该多提醒自己,我们的经历还很单薄,很多事情还是要慢慢来,要心存敬畏。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普拉达。
1风口过去后
“猪”还能飞起来吗?
这个时代的确给了年轻人太多的机会。
早个5年,你很难在咖啡馆里听到90后侃侃而谈千万投资,刚刚毕业两年的小年轻已经是CXO头衔加身。
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确实是。
毕竟,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不然快乐都会显得不那么快乐了。
但同时,你要明白,这都是拜飞速发展的行业所赐。
君不见,空空狐创始人“90后美女CEO”余小丹病中被踢出董事会;一度刷爆朋友圈的“情趣女王”马佳佳早已不知所踪;就连红极半边天的Papi酱也遭罗辑思维撤资,变现遭遇重重困局。
站在风口,乘势而上,猪都能上天。
而资本寒冬后还能傲然挺立的有几人?
因此,当你处在风暴的核心,被行业的势头托着激流勇进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如果风口过去了,我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2剥离了平台和人脉
什么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晒人脉,比如“与XX共进晚餐”,结果定睛一看只是出现在同一个晚宴,人家是演讲嘉宾,他在茫茫人海里靠角度来了个巧妙的抓拍。
这些都能理解,毕竟平台还不错,利用工作的机会结识优质的人脉,难免生出几分挥斥方遒的自信来。
但你所谓的资源和人脉,如果去掉平台背景,还剩下些什么?作为个体的你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
假如换一个环境或者岗位,你是否就会失去对这些资源的把控?和你攀交情的人,在乎的是你这个人,还是你背后的平台?
这是很多年轻人容易产生的错觉:错把平台带来的红利当成自己的能力。
对于这一点,我的一个朋友有切身的体会。
他在一家有名的外企做过内容官,隔三差五总有大牌和公关公司找上门来,忙得都没时间对付。
后来被朋友忽悠了去创业做公关,虽然之前也积累了一些不错的人脉,但是平台的优势没了,谈合作要资源没资源要钱没钱,这才感慨今时不同往日,只好拉下脸来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死磕。
他事后感叹:平台越好,越要有危机感。
否则你见过一些世面,胃口被撑得很大,结果摸一摸口袋,却是空的。
3关心自己的进步
你有哪些经历可以写进简历?
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包括我,都曾对初级工作看不上眼,觉得屈才,就想搞个大新闻,最好能一夜致富。
我们信奉“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多干一点都觉得亏。
坦白说,这是种眼皮子浅的表现。
LinkedIn的前辈告诉我,那些升职加薪特别快的人,关心的都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自我的进步和成长。
而当我们还在动不动就羡慕别人的升值加薪,不满三十岁就月入十万时,真正牛逼闪闪的人物不是时刻关注他人,而是参照自己。
“用为自己写简历的心情工作。”前辈说。
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做呢?
参考知乎网友@ Lachel 的观点,你应该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我在这个位置,都做成了些什么事情?
· 有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案例?
· 有没有什么成绩,是有所突破和出彩之处的?
· 如果我现在离职,我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其实简单总结无非一句话:你现在做的工作,有哪些是可以写进将来的简历里的?
而这些你想写进简历的东西,就是你为自己的未来作的肖像画。
当且仅当你有了一幅Big picture,才会愿意花一万个小时及更多的时间一步步学习和积累。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乐于承认,很多事情的确是现在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
承认自己的局限,给自己更多时间,没什么好丢人的。
至少你没有把时间用来东张西望。
写在最后
年轻时,我们常常觉得别人运气真好,自己明明也很有才华却差一个机遇。
工作的越久,见识的人越多,我却对专业越发抱有敬畏之心,态度也渐渐端正起来。
也许只有经历过,才会反省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一个兴旺蓬勃的行业,一个牛逼的公司背景,固然能让职场生涯更为轻松惬意一些,但你至少还得工作近40年呢,谁也无法保证兴旺的永远兴旺,牛逼的一直牛逼。
人生如果是一场长跑,你可能不会是第一名,但也不太可能会是最后一名。和前面的比,你有动力;和后面的比,你有幸福。
但最最重要的是, 不要因为见过最好的东西,便产生唾手可得的错觉。寻常路已经懒得走,不寻常的路又走不动。
眼见人家融资了迎娶白富美了人生赢家了,除了努力,你还能怎样呢?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共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