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趣的人生:对未知还充满期待

2017年04月24日10:19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缺乏理性时对未来的“预知”其实是致命的,

  它可以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江阴有个老人叫陈伟珊。拿到六大本基因检测报告之后,他绝望了,选择了投河自尽。

  其实他挣扎了很久。然而,家里堆积如山的昂贵的保健品好像已经没用了,毕竟基因报告说他患癌症的风险奇高无比。

  于是,他“顺应”了上帝的旨意,天要我走,我不得不走。

  缺乏理性时对未来的“预知”其实是致命的,它可以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情况下,基因检测跟算命迷之相似——都让人很想去测,却不一定能接受结果。

  基因检测说我没物理天分的话,我就放弃理科了吗?算命师傅说我今年财运很好,我就可以收拾收拾辞职了吗?

  我更倾向于认为,我问题的答案,才不需要靠天赋基因检测结果来告诉我。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边边。

  认识自己的基因

  并非一无是处

  基因检测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而我相信,存在即合理。

  医学角度上看,基因检测能给个人发展导航,这最先能体现在身体健康上。

  早在2013年,安吉丽娜·朱莉在进行了基因检测之后,发现母亲把癌症致病基因遗传给了她,使得她患乳腺癌的风险提升到了87%。

  为了降低患癌症的风险,对自己、孩子和家庭负责,她做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和卵巢全切手术。

  因为基因和疾病息息相关,对基因的检测,也在各种程度上帮助个人降低患病风险,更合理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除了规划个人健康,基因也能规划个人发展。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是基因检测下的一个分支。

  网上一搜,弹出来一个个高大上的基因检测网站,称只要取样孩子的唾液样本寄送到相关检测机构,再交上几千块,很快就能得到一份完整的天赋分析报告。

  天赋检测可以测什么?从音乐感好不好、到人际交往能力有多强,甚至到体质是否防雾霾。只有想不到,没有测不到。

  对于家长来说,这意味着可以对孩子的未来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投资。

  我相信,理智的家长会是把天赋基因检测当作一个参照物。

  他们仍看重孩子在尝试过程中的成长,愿意陪着孩子一起探索自己,并相信环境能给人带来的变化。

  做擅长的事

  会快乐吗?

  但并非所有家长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事态可以从对一份天赋基因检测报告的解读开始画风突变。

  首先,一个天赋检测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些成了“天才”的人,会不会觉得爸妈在过分地帮自己规划人生?他们又会不会后悔,觉得只专注了一件事的童年不太完整?

  其次,确切地知道了孩子的缺陷之后,家长会怎么做?开始按照所谓分析报告的条目,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吗?

  打个比方,当一个希望孩子以后能谈笑风生的家长,发现孩子并不擅长说话,心里面的失望,谁能打包票不会映射到对孩子的态度上?

  在我们的想象中,预知了每个人的擅长领域,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就能够大大提高。

  但这种说法是耍流氓的,因为它的逻辑里面有意忽略了每个人的个性和需求。

  小说《记忆传授人》就描述了这么一个乌托邦社会:

  所有孩子自12岁起会被分配一个固有的社会角色,比方说护士、律师。而这个角色是管理者通过对儿童的长时间监控指定的。

  整个社区的确因为这个固定的秩序安稳无比,但是在里面生活的居民没有感情、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对未来的期许。

  整本书的转折出现在主角Jonas的觉醒。在发现所有同伴一直通过注射药物被无限同化这个事实,他决定作出反抗。

  那一刻起,他所能看到的世界,从暗灰变成了彩色。

  他发现爱情、冲动、愤怒等的这“意料之外”的一切,都是很美的,尽管它们本可以不存在。

  回到现实生活中,天赋基因检测这个选项的出现,最终的指向难道不是建成一个类乌托邦社会?

  这个社会里,每个小孩都因为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使得社会物尽其用。

  他们快乐吗?并不见得。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一辈子活在“最佳选项”里吗?

  走的“弯路”越多

  越有故事可说

  冲突可能最大的地方,莫过于——

  天赋基因检测结果与你此刻最感兴趣的事相互冲突。

  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撕掉检查报告。

  为什么要让一份测试动摇自己作出过的人生抉择?报告说你70%可能学不好外语,你就放弃30%的拼搏可能了吗?

  那么,唱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叶启田可能要哭晕在厕所了。

  哈佛一位女校长Drew Faust曾经讲过一个“停车场理论”:

  别因为害怕找不到停车位,就把车停在离目的地十个街区开外的地方。直接开去你想去的地方吧。如果车位满了,你总可以再绕回来。

  总结来说就是——为自己所爱,走走弯路也挺好的。

  要不然,谁知道你直线行进的过程中,错过了什么好风景?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尽管老爱抱怨,“如果我当初这样做,该省多少力气了”、“如果我早些知道,我就不会选那条路了”……

  但是说出这些话的同时,我的内心也在嘟囔着:

  “哎,就算再给我一个机会,我并不会再来一遍。”

  没去尝试

  才是最后悔的事

  其实我很感谢自己的父母,从我懂事开始,就由着我自己摸索。

  比起我擅长什么,他们更关心我喜欢什么。

  实不相瞒,从小学开始,我在兴趣班待的时间比在家还长。不过,去上课不是家长逼的,也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我想去试试看。

  我去上写生课,每个周末带着大画板,用铅笔坐在草坪上唰唰唰画风景;

  去上戏剧课,有一次坐在舞台上翘起二郎腿,学着我爸看报纸抽烟的样子,惹得台下哄堂大笑;

  去上芭蕾舞课,穿着粉色的小裙子学舞,为汇报演出压腿压得很用力;

  去上合唱课,风雨不改练嗓子,等到了去尼泊尔演出的机会……

  后来长大了,我没坚持去上兴趣班,因为尽管我喜欢去学新的东西,上手也很快,我渐渐明白了自己的爱好并不在那儿。

  要是问我有没有后悔把时间花在了那上面,肯定是没有的。

  我学过的技能,认识过的朋友,在不断尝试过程中萌生出的想法,都是我而为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的我终于有了自己热爱的、执着的东西。而如果没有那些童年经历,我可能从不知道怎样才算“热血沸腾”。

  写在最后

  不去猜测自己天赋的答案,也就意味着给了自己一个大胆尝试的机会,代表着“无视”了所谓的上限。

  提前获知一切有它的道理。但对于我来说,挑战未知的过程中能得到的东西,无论好坏都更有意义。

  我希望通过走弯路,给自己不安分的心一个交代。

  这样,到我老了,我不会后悔说:哎,好可惜我没有去尝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基因检测天赋基因人生孩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