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编辑亲历:那些年我见过的职场奇葩

2016年01月21日11:55   教育专栏  作者:蔡岫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出《求职应聘必胜宝典-这样面试才成功》(蔡岫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样一本又好玩又实用的书的。其实,我更想聊聊我是怎么当一个副刊编辑的,因为这是一件事。不当编辑,哪来的书呢。

  我是《北京晚报》“五色土”部门的编辑,“五色土”很有名啦,以前我在搜狐接受网友提问的时候,还专门讲过,“五色土”是北京晚报的品牌之一,在《北京晚报》只有4块版的时候,“五色土”就占了两块。当然那是历史,现在晚报那么多版,“五色土”的比例不可能再占到一半了,在很多媒体,副刊几乎没有了。

  晚报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人学习的时间,我记得刚来晚报的时候,领导让我去图书馆学习了一个月的媒体,包括阅读1958年以来的《北京晚报》旧报。五色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大家去过俺们北京历史悠久的中山公园,里边有一个明朝时候建的社稷坛,铺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代表广袤的中华大地。我们“五色土”的意思,就是包容万象,海纳百川啊哈哈。

天坛的社稷坛

  跑题了跑题了,我们“五色土”部门有好多块版,其中封面是一个杂文版,就是以前有三家村写的“燕山夜话”栏目的版。不知道“燕山夜话”?没文化真可怕,哈哈哈,去查由这个栏目而成的《燕山夜话》这本书吧,总之“文革”之初,“燕山夜话”被打成大毒草,作者马南邨(邓拓),受迫害含冤死去。而晚报也于1966年7月21日停刊,1980年2月15日才得以复刊。

  怎么看上去我还在跑题?是这样的,“五色土”杂文版再好看,时代不同了,原来的定位渐渐失去了吸引年轻人的力量,也没有邓拓那样的人可以再写那样的文章。于是领导带我们重新组建了“闲事”这个板块,主旨就是不评论不抒情,有事说事,让读者自己琢磨去!看上去很随意和不负责哈,其实这是一种自由,让读者的思维自由。

  “闲事”最初对作者的定位,依然是专栏作家,要写得好的,人有名的作家。我承认,这在初期的时候的确非常好,作家的水平必须是文字流畅,写得有范儿,一看就是专业级水平。但时间久了就发现,大部分专栏作家容易陷入主题局限这个问题,因为他/她再棒,视角总是一个人的,又没有棒到坐在家里也能创作力无限的大牛程度(这样的神,我们也请不起)。于是每期我看到的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强烈喜欢新鲜感的人,简直是乏善可陈。更郁闷的是,有位作家思路不大符合我们笑着说事的宗旨,还不接受建议和修改。拜托,当编辑不让改稿,这还叫编辑吗?我这么工作有什么意思呢?姐不跟你玩了!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开放公共邮箱,接受普通作者来稿。

  我等待新鲜的主题,和新鲜的人。

  当然我也预计了最坏的结果,也许会出来一个什么内容都有什么水平都有的大杂烩,像很多媒体的传统副刊一样。于是我限定了一个投稿主题的范围,“面试秀”是我开放的第一个栏目,因为我觉得它1,目标明确,不用解释要写什么;2,中签率大,你面试别人,或者别人面试你,两个身份你挑,至少你被面试过;3,这个在副刊里不常见的主题,可以避免一稿多投。我就一个要求,吐槽!面试官被什么样的应聘者给雷到了?应聘者被什么样的面试官坑了?这是个逆向思维,我坚信这个写法会很有趣。这个栏目的内容,每周发一次,跟其他专栏作家的放在一个版面上,整体上跟过去没有太大改变。

  我先找人写了篇“面试秀”,把邮箱附后,算是起了个范文的作用。同时,我把主题公布在做影评版时候建立的QQ群里,很快就有了一些投稿。没想到,这个栏目同时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欢迎,而且在网上转载率非常高,虽然经常是职场网站。但同时我明白,普通作者的稿件,的确文字水平比专栏作家弱一些,但我没有放弃过,前提是只要这篇文章有那么一点点可取之处。因为在来报社之前,我也像普通作者一样给媒体投稿,我知道写一篇稿有多么不容易。

  的确,我可以像很多副刊的编辑一样,在每次要拼版之前,匆匆打开邮箱,能用就下载,不能用就删,登没登作者你自己看报纸。因为我们真的很忙,除了“闲事”,我还有其他版面的采编工作。但我既然已经做了一个大海捞针这样麻烦自己的决定,就坚持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看稿,每篇必复:行的我告诉你给我留着,不行的我告诉你为什么不行。还一部分稿件,我给了作者第三种结局:改。这些稿子,大都有主题独特的特点,比如有几篇是面试官遇到应聘者是黑社会范儿的,说自己上头有人的,来相亲的,但写得可能有文笔不流畅、结构失衡、跑题、错字满篇等问题。而这些,我觉得都可以改,我会在邮件里写明问题所在,给个修改方向。你改你能改的,我改我能改的,构思必须作者自己完成,我替不了,语法等我可以帮你。所有我改过的地方,都给作者标了颜色,便于他理解和参考。对我来说,这些主题新鲜但表达不好的文章,比那些文笔一级棒,主题还囹圄在日出、自己孩子特棒等主题里的文章有价值得多。

  我也要感谢作者的耐心,有些文章反复发回修改,最多的有四五次。而有的稿子是没大毛病,但小问题不断,我就直接修改了,这样的稿子最多一次用了一个小时。每天有几篇这样的稿子,时间就哗哗地溜走了。我看了眼我的仅用于“闲事”的投稿邮箱,截至今天,我回复“没通过”并陈述原因的有3192封,回复“通过”的有572封,保守地说,这572封里有一半以上是至少两次及以上修改的,那些过程邮件因为怕互相混了,我只留了最终通过版,这572封,最低也是1000封。这还不包括我后来新开的一个收社会稿件的邮箱。

  当一篇文章最后终于通过的时候,我和作者都会在心里喊一声“耶!”这样的稿件,在我的邮箱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初期给我投稿的作者,从写日出、童年这样自说自话的模式到适应我们有事说事,给别人营养和体验的思路,要适应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闲事”是很可爱的版面呢

  在“面试秀”拓展开局面后,我增加了很多新的栏目,把我能负责的版换掉了所有的专栏作家。说我过河拆桥也好,说我不认识他们的价值也好,我想说,这是事物发展的结果,你们完成了你们那个阶段的任务,如果你们不进步,我只能跟你们握手告别。当然,你可以说我没水平,媒体编辑瞎改作家的稿子也发生过很多,日后作家如火如荼回忆往昔时不免咒骂如今还是个小人物的那个编辑。如果碰巧我也是这样的编辑,只能算你们倒霉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很喜欢这句话。你付出的心力,总会有人看得到。因为跟作者有大量的沟通,我很高兴跟他们都成了朋友,他们也都体谅我的辛苦。每周出了新版,有作者帮我整理电子版,有作者帮我存图片,有作者帮我上传PDF到Q群共享里,给不知道怎么写稿的群友参考,还有个做财务工作的作者把每期发了什么都做成了个年度统计表格,还带原文链接……这些善良又有才艺的人哪。

  当我觉得时机成熟了,“面试秀”快100篇文章,可以出一本书的时候,我在群里喊了一声我都需要啥啥啥,热心作者就给我发过来了。所以我没有把大量时间花在找文稿和图上,而是花在如何梳理成一本不止是逗乐,而是对大家真正有用的职场书上。

  当我审视这近一百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对于出书而存在的疑惑。第一、市场上的面试书籍或文章,都是宝典类,拣成功案例说,像我们“面试秀”这样面试官吐槽应聘者,应聘者说面试官奇葩的文章,显得很另类。这样的内容,对应聘者有用吗?第二、各种各样的反面案例要归类,这就算在职场专业媒体上也没有先例,一般人只总结好的,不总结坏的。第三、少量初期的稿件相对简单和幼稚,比如一个面试官写的几个案例之间,并无逻辑关系,唯一的线索只是遇到了几个很奇葩或者有趣的应聘者。其实随着“面试秀”栏目越来越成熟,我对文章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在调整,但是这几篇初期的文章毕竟做了很好的开头,我还是想把他们收进来。

  那么我要先回答自己这三个困惑并解决它们。那时候“不忘初心”这句话已经开始红起来,我回忆自己当初做这个栏目不就是要逆向思维吗,否则作为副刊文章,还有什么阅读的乐趣呢,直接去看大道理好了——逆向思维就是这本书的特色啊。归类是无法避免的事,大结构是“面试官说”、“应聘者说”、还加了几篇“实习早知道”作为面试的延伸,一来是经过一些删减和合并,稿子不够那么多了,二来毕竟是实习结束才真正确定是否能留下来,实习像面试一样,仍然处于被观察的阶段。

  最重要的是,我邀请作者中的几个面试官,对每个案例都进行了点评。在读者被各种奇葩行为雷到,明白什么行为不能有后,再给你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此既有文艺价值,也实现了实用价值,不求职的只当看个乐,要求职的,一本书看下来,智商我们管不了,但你的情商必须噌噌地上涨。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自己有什么不当的行为时候,你的心总是向着自己的,但当你看到别人有这样的行为是多么可乐的时候,你才会开始反省自己。

  在本书的最后,还专门列了三个应聘者最容易涉足的陷阱,算是个彩蛋。

 

  当然,现在书出来了,我的这些想法在一个实物面前变得很容易理解。但在出版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阻力。比如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出版社,开始很喜欢这个内容,离我家还特近,我以为我有机会每天没事过去骚扰骚扰编辑,像领导一样查查进度。但进入出版社内部探讨阶段,两个大领导意见不统一,为了世界和平就不出了。好在编辑不忍放弃这么好的内容,就介绍给了人民邮电出版社,从此我和邮电社开始了幸福的合作。

  邮电社的两位图书编辑,杨小姐负责跟我沟通,郑小姐负责具体操作。杨小姐非常有意思,她因为家里的原因,不得不回家照顾孩子,但她不愿意放弃一个女性的职场地位,所以跟单位协商后把工作带回家完成。于是,我们经常是一边打电话,一边听见她孩子在旁边哇哇地哭。郑小姐也很可爱,本来书的封面第一版设计我就很喜欢,她却觉得还不满意,追求完美的她又出了两个设计,其中一个是明黄明黄的,好嘛,知道的是职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黄帝把诏书出了本集锦呢。

  还有件有趣的事,封面定稿后勒口放我头像的时候,我特意按封面的基调找了张照片,绿色小礼服,背后是书架,显得姐很有文化的样子。但是,但是,出版社不给用,理由是,不能穿吊带!我只好继续找图片,终于又找到一个蓝绿外套的照片,反正是捂得严严实实的,然后就一次OK了,就是今天呈现出来的样子啦。

      

  昨天,接到最早那个出版社编辑的电话,妹子,不同意出职场书的大领导调走了,下一本来找我哦。嘿,谢了您呐!(蔡岫/文)

  ————————————————————————————————

  年底想换工作的看过来!

  (Btw,其实我连后面的宣传语都想好了,寒暑假要实习的看过来!毕业了要找工作的看过来!本书包治百病!)

  《求职应聘必胜宝典这样面试才成功》新鲜出炉,购买链接在这里在这里: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840423.html

  京东http://item.jd.com/11849247.html 

  本书结构清晰,实战性强,让读者如亲临现场,从而找到正确的面试方法,并通过真实的实习故事告诉读者如何能通过实习并胜利走入职场。本书适合各类求职者阅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本书对事业、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总监、主管、专员以及高校教师及研究者也有很多参考价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北京晚报 面试秀 蔡岫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