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就是花钱买折腾 为什么他们还要去?

2016年06月17日10:11   教育专栏  作者:INSIGHT CHINA  

  人在一生中,为什么总是要那么忙呢?有很多成功人士,甚至连自己睡觉的时间都要减少,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今天,一位学姐,就根据她认识的一些成功人士自己的案例,来聊聊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很努力地生活

  文|YL

  Life will never get easier but you’ll ultimately be stronger。

  如果你在纽约的十字路口搬一把小板凳靠着行人红绿灯坐下,把视线放低一点,再放低一点,你会看到不同的鞋子和裤脚在你的世界中匆匆的来,再匆匆的消失。

  无论每个人的步伐有多大,这些相同的颜色都不会停留太久,因为鞋尖冲着的是自己的前方。

  X是个快走者。

  从不在走路的时候散步,从不走走停停,从不和其他人进行没有意义的聊天,戴着耳机,昂着头,努力用眼睛捕捉一切视线所及的事物。我说,X你活得古板又刻薄。X淡然的笑笑对我说,我每天只睡5个小时,如果不是约会三餐加起来我只用1个小时。

  作为一个快走者,你在美国的大城市就能看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的人,带来多种多样的灵感;在人烟稀少的小城市能领略不同的景色。

  X说,我没有自行车,但我想体验那些骑自行车的人能看到的风景,我想走的快一点,再快一点,做那个走的最快的那个人,这样我也能enjoy the breeze。

  曼昆说到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为一个rational person,在自己的工资上涨了之后,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按照常理来说,如果环境并没有变化,单纯的工资上涨应该会激励人们用更多的时间来休闲娱乐。然而,事情也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leisure time的opportunity cost越来越高,人们甚至会花费比原来更少的时间来休息,更多的时间来工作。

  从感性的方面也很好理解,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了更广阔的一片天空,这么精彩的世界不愿因为自己走的慢而再度错过,所以哪怕用跑的,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广袤的景色。

  实习时的老板是个工作狂,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ta每天都热情满满,从来都看不到ta疲惫的样子。ta在办公室甚至都不设自己的房间,因为ta说自己不会有时间坐下,如果实在需要,ta也可以直接立刻坐在地上,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好后,继续站起来,开始走。ta的人生一直是moving的状态。

  有一天因为需要跨时区Skype,所以中午就留在了办公室。看到老板看了一眼挂钟,斜靠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几秒钟之后就出现了轻微的鼾声。刚刚处理完几封邮件,抬头一看,老板又开始moving了。前后只有9分钟。我打趣的说,boss你应该享受一下慢生活,干嘛要这么拼。作为一位已经达到另一个stage的人,也可以偶尔停歇一下。

  老板打开ta的电脑,说,你来看,这是我们最近做的所有项目。我舍不得这些精彩。世界永远不会抛弃想折腾的人。我可能没有汽车,但是我想发明出最快的自行车,这样我就能看到开车的人能够看到的风景,体验了,感悟了,也就更能理解了。

  并不是说快走者没有享受他们的生活,快走者也会经历海岸线日出时的惊喜,烈日当头的小憩,夜幕夕阳的片刻安宁,和凌晨时分赤脚在沥青马路上大笑的酣畅淋漓。他们只是有一个快的心态,在充实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喜悦更能让他们激情满满,动力十足。

  所以我觉得,就算我们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但是只要是还在努力的人,都是值得被珍惜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学妹和学妹的家长[微博]问学姐,在美国学什么专业才更好留下呢?

  学姐了然于心的笑笑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妹和家长一头雾水,继续追问,学什么专业出来才更好找工作呢?学姐有点无奈了,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你喜欢的事情会更有动力呀,能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学妹和家长有点着急了,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大有不拿到答案誓不罢休的气势。然后学姐就把这件事写了出来,激情澎湃的说,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以。

  杨绛先生的逝世在各大媒体平台都在持续刷屏,作为最新鲜的悼念方式,许多人都选择手抄杨绛语录,而其中的杨绛先生《百岁感言》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虽然最后证实流传在朋友圈的《百岁感言》并非杨绛先生所作,但是这段手笔也着实是一个百岁老人经历人间沧桑后的真实感悟。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要经历多少起伏才能谈起“命运”和“人生”?大彻大悟的境界的确令人羡慕,但是也要到“最后才知道”。经历过了才能评判是否合适,真正理解了,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命运的波澜和外界的认可都是在浪潮中的必经之路,在一个又一个漩涡中,才能慢慢一点点体会到任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

  其实在真正走过这样的一个阶段后,才会逐渐发现match的真谛,也体会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深远的意义。

  但是更能理解的是,每个人在经历挣扎与彷徨时,都需要周围的人抛来的一颗定心丸。

  马斯洛需求把我们放在三角形的不同位置,这自然导致了每个人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过来人”所阐述的道理,对于没有经历过某个特定阶段的人来说真的无法体会。就好像世界首富对温饱都在担心的人说,你不应该这么拼命的工作,不要过于功利,要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美好。慢生活是我们都应该拥有的一种生活状态,多静下来冥想,要注重养生,多吃蔬菜水果。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想了想说:你说的对,但是不吃肉我就没有力气抗麻袋。

  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所追求的生活形态也不尽相同。

  所以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来说,答者完全可以用大数据回答,理工科相对来说就业率较高,相同水平的大U和LAC相比,大U就业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STEM可以多刷OPT,可能会增加留下的几率。因为至少他们还在想法设法的努力,他们理应得到一个能让目前的自己安心的答案。

  山脚的人在云雾缭绕之时很难看到顶峰的真实面貌,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过了这个阶段,就会理解你之前说的都是一番肺腑之言,也会像你一样享受山峦间清新的那一抹绿。

  而且他们也会发现,其实学什么都没办法让你在几十万的排期中留下。

  说一句鸡汤吧,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生活永远也不会变得更容易,但是我们可以成长的更强大,强大到可以在浪潮中拥有一个自己的冲浪板,站在上面,享受起起伏伏,然后看到海天相接的最远的那一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