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及其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和企业协同攻关,潜心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历经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攻克了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理论研究成果还获得国际通信界最有影响的IEEE通信......>>详细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及其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和企业协同攻关,潜心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历经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攻克了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理论研究成果还获得国际通信界最有影响的IEEE通信......>>详细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41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2000多人,另有在职硕士研究生3600多人。专任教师24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领域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
目前,学校设有30个院(系),拥有70个本科专业,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5个硕士点,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6个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位,交通运输工程位列第2位,建筑学和艺术学均位列第3位,土木工程位列第5位;另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高水平学科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共有21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6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8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建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4个国家级基地和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竞赛中成绩优异。在第七届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两度捧得“挑战杯”,成为继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之后两次捧杯的学校。图书馆面积5.78万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52.7万册。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0年,科研经费达11.38亿元;申请专利2087项,授权971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58项,授权375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6项。近年来,学校相继产生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创业园、苏州园区、南京河西新城园区和江宁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现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近1000人,其中近70%为学位生。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 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工程33项,包括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约58.9万平方米。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坚持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力争在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35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当时该系设有电机制造、荷电铁道、无线电三个组。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陈章先生来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1936年起担任系主任。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 立南京大学。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了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工科系科,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并将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陈章教授任电信工程系主任,该系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195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又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工学院的电信系并入,建立了无线电工程系。在学院的发展历程中,1956年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又分出电真空专业,成立我校电子工程系。2006年3月18日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过长期的努力,全院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横向联合、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均居全校之首,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可谓人才济济、成果斐然。现有教师208人,其中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与工程院两院院士、三名国家"863"、"973"首席科学家、九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41人,副教授36人,博士后15人、博士180人、硕士生800名、本科生1200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及五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信息安全”。五个二级学科均为硕士、博士点,可招博士后并且为国家重点学科。本院拥有“毫米波”和“移动通信”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目前有四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四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五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四人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七人任全国各类专家组成员,十七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三个江苏省“蓝青工程”人选,对外合作拥有八个联合研究中心、省市级工程中心四个、一个实验中心、四个股份公司共有资本一亿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按信息工程(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招生,硕士、博士招生按五个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信息安全”招生。本院重视学科基础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新技术、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通信和信息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在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同行中均名列前茅。近年来,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进行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国首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全国电子类专业中唯一的特等奖。近又获国家二等奖。改革的成果受到兄弟院校的高度赞扬和移植。许多种教材被兄弟院校广泛应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来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的重点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每年都有科研成果获奖,近三年全院每年科研经费到款数达7000多万元。研制的高科技产品正在向产业化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人数近万人,他们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许多用人部门首选单位。我院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十名院士。毕业生适应的工作范围有:通信工程、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应用;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软件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安全防范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就业的行业主要有:电信、移动通信公司、电子、银行、广播电视、航空航天、航海、国防、能源交通等高科技企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0年,是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在东南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放性实验室。1995年首次通过了国家教委的验收。经过系统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放性实验室。1995年首次通过了国家教委的验收。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5人,其中教育部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8人,副教授12人。尤肖虎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国家“863”通信主题专家和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项目总体组组长尤肖虎教授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实验室现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站,目前在实验室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共有180余名。另外每年来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人员,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约16名左右。实验室定期发布“开放课题指南”,接受承担开放课题研究的各方学 者。
近五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63项。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所承担的国家"863"“九五”重申之重课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已验收的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被评为特优或优。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2007年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近五年来发表论文403篇,专著4本,其中国际权威杂志lEEE Transactions等论文50篇,收入SCl和EI检索论文9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国际最具影响的IEEE国际通信会议上连续11年发表论文,论文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实验室在CDMA与扩展频谱通信、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等方向上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从理论研究、系统仿真、算法优化、软硬件设计与调试直到现场试验完全自主完成的研究开发的优势和特色。由实验室牵头承担的国家“863”重大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在国内首次进行了现场实验,掌握了多项国际独创性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地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国家。为中国企业生产CDMA移动通信设备提供有力的支撑。2005年,研制成功国内首个WCDMA无线手机专用芯片,应用产品已经推出。2006年成功的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试验系统测试,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
1.2G(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即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
GSM原意为“移动通信特别小组”(Group Special Mobile),是欧洲邮电管理联合会(CEPT)为开发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系统而在1982年成立的机构,制定适用于泛欧各国的一种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随着设备的开发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建立,GSM逐步成为欧洲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代名词。后来,欧洲的专家们将GSM重新命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2G(2nd generation,第二代)网络。
GSM频段分为GSM900、DCS1800和PCS1900三个频段, PCS1900则是个别国家使用的频段(如美国)。一般所谓的GSM双频手机就是在GSM900和DCS1800频段切换的手机。
GSM900/1800分别是工作在890~960MHz/1710~1880MHz频段的。GSM900的手机最大功率是8W,而DCS1800的手机的最大功率是1W。
GSM900:上行(移动台)890~915MHz,下行(基站)935~960MHz,双工间隔45MHz,小区半径0.5~35km;DCS1800:上行1710~1785 MHz,下行1805~1880 MHz,小区半径2km(由于1800 MHz手机的低功率) 。
2.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3G即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G无线网络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
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WLAN 是一种提供局域覆盖、高速接入的无线接入技术。 中国移动的WLAN 主推与GPRS/3G 互补的工作方式,为用户提供热点地区高速、广域范围中、低速的数据业务,以降低GPRS/3G 建网成本。中国移动的WLAN支持用户在全国WLAN覆盖范围内的漫游。WLAN是向集团/商业用户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的重要手段。
4.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即4rd-genera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集3G和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4G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与固网宽带一样的网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技术核心。
5.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技术)
TD-SCDMA即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技术)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主要由大唐电信提出,自1998年正式向ITU(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经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发布、与3GPP体系的融合、新技术特性的引入等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从而使TD-SCDMA标准成为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这是我国电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TD-SCDMA空中接口采用了四种多址技术: TDMA , CDMA, FDMA, SDMA(智能天线),在频谱利用率、频率灵活性、对业务支持具有多样性及成本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6.TD-LTE( TD-SCDMA发展基础上长期演进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TD-LTE即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 TD-SCDMA发展基础上长期演进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LTE项目是3G的演进,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TD-LTE是TDD版本的LTE的技术,FDD LTE的技术是FDD版本的LTE技术。TDD和FDD的差别就是TD采用的是不对称频率,用时间进行双工的,而FDD是采用一对频率来进行双工。
TD-LTE是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2010年10月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国际候选标准。TD-LTE是在TD-SCDMA发展基础上研发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具有技术先进性,与国际最新移动通信同步发展,而且其频率利用率高的特点,在目前频率资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更显突出,为我国由通信大国向通信强国转变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7.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3GPP即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领先的3G技术规范机构,是由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和TTC,韩国的TTA以及美国的T1在1998年底发起成立的,旨在研究制定并推广基于演进的GSM核心网络的3G标准,即WCDMA,TD-SCDMA,EDGE等。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CWTS)于1999年6月在韩国正式签字同时加入3GPP和3GPP2, 成为这两个当前主要负责第三代伙伴项目的组织伙伴。
8.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
EDGE即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是一种从GSM向3G过渡中的重要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移动数据业务传输速率。现有的GSM网络主要采用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技术,而EDGE采用了八进制移相键控(8PSK)调制,在移动环境中可以稳定达到384kbit/s,在静止环境中甚至可以达到2Mbit/s,基本 上能够满足各种无线应用的需求。由于EDGE比"2.5G"技术GPRS更加优良,因此也称它为"2.75G"技术。
9.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即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经常被描述成“2.5G”,它通过利用GSM网络中未使用的TDMA信道,提供中速的数据传递。GPRS是一种新的GSM数据业务,它可以给移动用户提供无线分组数据接入服务。GPRS主要是在移动用户和远端的数据网络之间提供一种连接,从而给移动用户提供无线分组业务。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它可以让多个用户共享某些固定的信道资源。GPRS的传输速率可提升至56甚至114Kbps。在GSM移动通信的发展路标中,GPRS是移动业务和分组业务相结合的第一步,也是采用GSM技术体制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0.数字信号
所谓数字信号,是指信号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这时信号只能按有限多个阶梯或增量变化和取值。换言之,对于数字信号,只需计算阶梯的数目而无需考虑阶梯内信号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二进制编码)。
11.数字通信
把需要传送的原始信号变成一系列数字脉冲(最常用的是二进制编码)来传输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数字通信系统与一般通信系统相似,所不同者只是增加了编码器和解码器。数字通信的优点是:1、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只需识别脉冲的有无,故抗干扰能力强;2、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可通过再生中继器将失真了的脉冲再生为完整的脉冲,故失真不致沿线积累,传输距离远;3、各种不同形式的信号,如电话、传真、电视等,都化成数字脉冲传输,有利于组成统一的通信网和提高传输质量,并便于保密;4、由于大量采用逻辑电路,便于集成电路化;也易于利用现代固体器件及计算技术的成果。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采用数字通信。
12.模拟信号
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或对某一参量可以取无限个值的信号。
13.模拟通信
利用正弦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的变化,或者利用脉冲的幅度、宽度或位置变化来模拟原始信号,以达到通信的目的,称为模拟通信。
14.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的优点是:1、通信距离远。2、通信容量大。3、卫星通信不受大气层骚动的影响,通信可靠。4、最突出的优点是具有大面积覆盖能力。
15.毫米波通信
波长从10毫米至1毫米、频率从30吉赫(GHz)至300吉赫(GHz)的电磁波称为毫米波,利用毫米波进行通信的方法叫毫米波通信。毫米波通信分毫米波波导通信和毫米波无线电通信两大类。毫米波通信的优点是:1、可用频带极宽。毫米波段频带宽度为270吉赫(GHz),为整个短波波段的一万倍;2、方向性强,保密性好;3、干扰很小,几乎不受大气干扰、宇宙干扰和工业干扰的影响,因而通信稳定。
16.微波通信
微波常指频率在1000兆赫(MHz)以上(波长在30厘米以下)的电磁波,利用微波传播进行的通信称为微波通信。微波的传播特性类似于光的传播,一般沿直线传播,绕射能力很弱,一般进行视距内的通信,对于长距离通信可采用接力的方式,为微波接力通信,或称微波中继通信也可利用对流层传播进行通信,称为对流层散射通信;或利用人造卫星进行转发,即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的特点是:(1)频带范围宽,通信容量大,因此微波通信一般都是多路通信;(2)传播相对地较稳定。
17.专向对讲话机
通常所说的对讲机。每部话机为一组频率,频率间隔为25KHz,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配置一个或几个频点。话机输出功率范围为5W以下(一般分为0.5W以下,2W、3W、5W几个等级)。此类话机一般只限于利用本机上配备的小型鞭状天线,作专向对讲使用,不许架高天线作远距离通信,以控制作用距离,减少相互干扰。
18.无线电频率管理无线电管理是对不同频率区段进行分配,给不同行业或用途的用户使用,此外,还要对使用单位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与分配,这样既可以使相同的频率在不同的地方同时使用,又不会产生同频干扰,以此提高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
频率分配表:
频段 | 频率 | 工作模式 | 频率 |
LF(低频) | 30~300kHz | 中波广播 | 530~1700kHz |
MF(中频) | 300~3000kHz | 短波广播 | 5.9~26.1MHz |
HF(高频) | 3~30MHz | RFID | 13MHz |
VHF(甚高频) | 30~300MHz | 调频广播 | 88~108MHz |
UHF(特高频) | 300~1000MHz | (无线)电视 | 54~88MHz,174~220MHz |
L-Band(L波段) | 1~2GHz | 遥控模型 | 72MHz |
S-Band(S波段) | 2~4GHz | 个人移动通信 | 900MHz, 1.8GHz, 1.9GHz, 2GHz |
C-Band(C波段) | 4~8GHz | WLAN,Bluetooth | 2.4~2.5GHz, 5~6GHz |
19.电磁波
这是在空间传播的交变电磁场。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电磁波的波长范围极广,波长不同,其呈现的形式也不同。其中,光波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而无线电波则波长较长。无线电波波长的短边界(毫米波)是和光波波长的长边界(红外线)相连接的。通信中,一般采用无线电波波段,也有采用无线电波以下的波段进行通信的,但目前使用不太广泛,很多通信项目尚在研究之中。
20.音频
又称声频,是人耳所能听见的频率。通常指15~20000赫(Hz)间的频率。
21.射频
无线电发射机通过天线能有效地发射至空间的电磁波频率,统称为射频。若频率太低,发射的有效性很低,故习惯上所称的射频系指100千赫(KHz)以上的频率。
22.波段
在无线电技术中,波段这个名词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电磁波频谱的划分,例如长波、短波、超短波等波段。其二是指发射机、接收机等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的划分。若把工作频率范围分成几个部分,这些部分也称为波段,例如三波段收音机等。
23.频带宽度
有时称必要带宽。系指为保证某种发射信息的速率和质量所需占用的频带宽度容许值,以赫(Hz)、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来表示。
24.信噪比
信号平均功率与噪声平均功率的比值叫信号噪声比,简称信噪比或信杂比。以分贝为单位的信噪比表示式如下:信噪比(分贝)
25.电平
是一种表示电量(电压、电流或功率)相对大小的量,常用单位为分贝。通常指定某一电量的数值为标准值,以其它数值和标准值相比的数值来表示电平值。例如取标准功率1毫瓦为零电平,当所给功率为10毫瓦时就具有10分贝电平。如果电平值是负的,就表示低于零电平,由此电平可用来表示任意两个电量间的相对大小。
26.分贝
是分贝尔的简称,等于1贝尔的1/10,用dB表示,是用于衡量放大器或衰减的常用单位。在表示功率的放大或衰减时,分贝数;在表示电压(或电流)的增减时,分贝数 或 。
27.干扰
由于某种发射、辐射、感应或它们的组合所产生的不需要的能量对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收产生的效应,使接收效果性能下降,或收不到信号,此种效应称为干扰。干扰按其来源可分为:工业干扰、天电干扰、宇宙干扰、人为干扰等。
28.电子雾
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大量的发出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它包括无线电报、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伽马射线等。这种电磁波充斥在空间,形成了一种被称之为“电子雾”的污染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电磁环境污染。
29.屏蔽
通常利用铜或铝等低阻材料或磁性材料制成的容器(需良好的接地)将需要隔离的部分全部包起来,将电力线或磁力线的影响限制在某一个范围内,或者使某个指定的空间内防止外部静电感应或电磁感应的影响。
30.滤波器
滤波器是对频率有选择作用的一种网络,它能使某一频带的交流电顺利通过,而使其它频率的交流电受到很大的衰减。滤波器的种类很多,有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波形滤波器、LC滤波器、机械滤波器、晶体滤波器和陶瓷滤波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