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瞧
核心提示
上周,本报以《轰轰烈烈“读经热” 是是非非惹众议》为题报道了读经热(详见1月17日《教育在线》B12版)。记者走访郑州市内多所小学和中学,发现《三字经》、《弟子规》成了孩子们普及国学的首选。因担心其中含有“糟粕性”内容会对孩子的价值观起到不良影响,外省的教育厅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建议,并将部分“不适合”学生学习的部分剔除。报道一经刊发,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正方观点
远离现实生活,该删除!
“我们学校有自编的《弟子规》和《三字经》教材,是在学前班用的,已经用了七年了,家长反映很好,我们是节选的一些内容,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的旧的内容都有所删节。”郑州某学前教育机构学前班负责人朱琳介绍,“我们有专业教授国学的老师,教材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中外小故事,和实际结合,让孩子们更易懂其中的道理。”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些内容太陈旧,与现实生活较远,我们都删了。”朱老师说,“《弟子规》共180句,精选了144句,主要保留了孝敬、诚信、自强、修身四方面内容;《三字经》共374句,保留了128句,包括培养儿童勤学、敬长、了解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
反方观点
经典说的是常道常理,不应删!
“经典何用?经典中蕴藏着常道、常理、常识、常法。经典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不能用现代观念和个人好恶对国学经典随意删节。”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殷辂说。
“现代人应该透过表层看到国学经典中永恒不变的精神内涵。国学的本质在于学,此学是全体、一贯、‘践形尽性’之学,不可分解,更不可删节。学之根本在于心通,心通之学何谈精华、糟粕?知道学之根本,就知道国学的精神。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国学老师本身对国学一知半解,不会引导学生体会国学的精神内涵,也不懂得将国学内涵与当代精神结合。”殷辂表示,最初接触国学以诵读为主,配以深入浅出的解释。
争鸣
在国学完整诵读中取舍
安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霍江燕表示,对国学的传承应立足于长远,从全民出发,营造国学氛围。
安阳市第七中学欧瑞明表示,应诵读经典原著,以便整体把握其内容,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即可。
郑州市二七区兴华小学六三班郑晨辰表示,虽然我们思想不太成熟,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我们的学习,还是能分辨出精华和糟粕。即使我们现在不能准确分辨的,但随着我们成长和知识增加,最终我们是可以分辨的,让我们自己慢慢去品味吧!”
相关阅读: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