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陶西平: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6日 16:29   新浪教育

  最近我们比较热闹的话题就是虎妈的战歌,耶鲁大学一个教授写了一本书翻译成《虎妈的战歌》,写她怎么教育她的孩子,她本身是华裔,她是美国人,她有两个女儿,她自己讲自己不是教育家也不是教学家,只是把教育孩子的经历写一写,她的意思我并没有说我全对。这本书引起了非常激烈的争论,热烈的讨论。因为她对于女儿的基本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如除了体育、戏剧课其他都是第一,不能碰钢琴和小提琴之外的乐器,不能玩电脑游戏,不能自己选择课外活动等等。如果孩子练习小提琴不会接着练,练五个小时,中间也不让你吃饭和上厕所,一定要练出来。对孩子严格的要求好像体现了虎妈战歌主导思想。于是有一篇文章叫做《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强》在美国发表以后就引起争论。如果家长目标让孩子成为成功人士,中国的母亲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是说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强。中国妈妈只能得第一不能得第二,与美国妈妈溺爱和温和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教育就是严格和强烈竞争意识,美国特点就是溺爱和温和。美国妈妈纵容懒惰,终于有一天在全球竞赛中被中国击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讲中国教育好,美国教育不好,中国教育这样下去,最后美国就竞争不过中国。这些文章发表以后很多美国专家也不认可,美国专家说如果把成功简单定义为高端,教育出来孩子能力是疲惫不堪、能力低下的儿童。东方式这种教育实际上让孩子疲惫不堪、能力低下,认为这种教育不可取。到了中国这种争论比美国还激烈,我们网上和报纸发表很多文章对这个进行讨论,有人认为虎妈教育不代表中国教育和东方的教育,有人赞扬虎妈的教育,美国不能说只有中国的妈妈才培养孩子的竞争的心理,因为他们主要就是虎妈有既得利益,奥巴马也讲美国不能做第二,不是也想做第一,这个跟东方观点没有什么区别。另外对于虎妈的批评是将来孩子长大肯定不行,应对这样的结果今年刚刚虎妈大女儿比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两个大学都录取了,她的孩子这样教育结果能被耶鲁和哈佛两个大学录取,耶鲁、哈佛不光是要分数,证明这个教育还是成功。有的认为考上耶鲁、哈佛也不乱成功,这个争论就没头了。总之就是一场争论,就是东方和西方教育的争论。

  再一个关于体罚的争论,韩国修订教育法规禁止体罚学生。韩国政府在今年1月17号公布教育改革方案,内容主要涉及就是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要定期全面评估教师表现。三月前修订教育法定,从今年春季韩国不允许教师体罚学生。韩国98年以前可以体罚,98年以后禁止体罚,03年恢复体罚,现在又提出不可以体罚。但是可诉诸相对的温和的手段,比如说让学生罚站等等。第一类国家完全禁止体罚,第二类国家也禁止体罚,要求恢复体罚呼声越来越高,像日本、英国,完全禁止体罚以后又重开禁。第三类国家允许体罚,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美国的教育是最自由的教育,怎么还会有体罚,这就是美国的体罚的照片,美国体罚就是拿板打学生的屁股。美国21个州在法律上还是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合法性,也有人想当然就说美国允许体罚,但是老师是不进行体罚,这也是不对的。2007年这个学年度美国友22万3190名中小学生遭受到体罚。我们中国不允许体罚及美国。看这个地图可以看得出来,蓝色州废除体罚的地方,红色这些州还保留对学生的体罚。这个一场争论也给我们一个思考,看出多样化并不是东方就是一种思路,西方就是一种思路,有的反而很相通。

  再一个黛安·拉维奇的“逆转”,黛安·拉维奇新著《伟大的美国学校系统的死与生:考试与选择是如何腐蚀教育的》,让老师工资和学生成绩挂钩,这些都是黛安·拉维奇参与制定的,但是去年3月她写了这本书,在这本书里面说到,她说我今年71岁,她说我参与一系列教育改革当中,我现在经过实际经验回顾起来她觉得全错了,把自己一系列改革主张全给否定了,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觉得一个改革总会有人反对,被别人否定这个很多,但是自己给自己否定了,这是很少的,特别在中国主张改革的人永远是对的。但是她现在说她全错了,她一个一个说:“标准化考试”,这个标准考试从监测其中一个途径变成目的本身,以考试为目的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并未让不达标的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享受到相关的福利,导致应试教学,挤压了非考试科目的教学。考试科目被重视,不考试科目不被重视,这一套都是照着中国样子说了,最后出的问题也和中国一样。“特许学校”,平均而言对成绩的提高并不比普通学校强,且使公立学校生源资格外流。“教学责任制”,没有提高学业标准,很多州还降低的学业的标准,总的来看,美国正在酝酿全国统考,不是所有州都接受,现在30多个州接受全国统一教学标准。而且跟教师工资一挂钩,黛安·拉维奇认为把老师工资跟学生考试分数提高挂钩,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迫害,完全剥夺教师自由权。总之一项一项谈了,这样一来反映一个东西,就是说对美国教育改革也在反思,而且在反思过程当中,有一些东西包括倡导者他自己也否定了。黛安·拉维奇否定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界都否定,但是确实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反思在加大。

  今年1月1号,美国的《新闻周刊》在元旦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题目就是《如何真正使人聪明》,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讲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我们一定要用科研成果来指导教育,而不能想当然的指导教育。另外一个意思,我们不要让那些挂着科学招牌实际上并不科学的东西来欺骗我们。所以一个意思就是说如果科学家们能够像了解肌肉产生力量的机制那样来了解智力形式的机制,哪怕了解一半,那么探索改善人类大脑的方式,就会变得相当容易。如果人们在脑神经上有像举重锻炼增加力量这样科学的制度,就是这样做人就更聪明,我们做好这样的解读,人类可以按照这个方式改善大脑,教育就可以干这个,就可以完全科学的来进行。他说探索增强认识有效方法,并不是毫无希望,因为现在神经系统科学突飞猛进,正在缓慢地揭示的认知激励。前两天北京开了一个座谈会,中央也是把这本书作为中央机关公务员的必读科学著作。这本书主要说一个意思,就是什么样的科学在左右二十一世纪际的发展,因为每一个科学都会引领人类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引领是科学,最早有人说是核技术,实际上美国在去年已经搞了一个方案,我们实际上很值得参考,他提出四个东西:一个是纳米技术、一个是生物技术、一个是信息科学、一个是认知科学。这四个东西就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认知科学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的东西,脑科学的东西、心理的东西,也包括教育学等等。所以这四个东西是引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发展。神经系统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对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应用和教育行为,是切实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教育推进过程当中的两派,我们国内现在实际上这个两派的代表人物都很活跃,一派就是将来人文的作用,一派就是强调科学的作用。但是从我们现在来讲,我们现在的能力虽然在去年北京师范大学关于科学研究把脑科技成果怎么应用到教育上来已经做了很多探索,总体来看我们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建立在应用脑科学最新成果上,我们应该讲在这个方面还是处在很局部使用范围。而《时代周刊》今年元旦文章强调就是教育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脑神经科学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这篇文章指出,神经系统科学家认为,人们在新闻中看到太多增强认知的丑陋消息,但经得起时间考验设计严谨的研究没有。人们看到很多言之凿凿的确信可通过大量外部介入的办法来提高智力的研究结论,但至今尚无任何一个研究能够完全正确的。所以这两个问题都值得考虑。

  上面举这些例子想说明一点,我们当代教育共同发展一个趋势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即是多样、又是竞争,又有对教育的反思,又在不断推进改革。这个多样就表现在教育目标多元性,教育措施的多样性,教育政策的多变性。我们看到仅仅美国一个改革01年才颁布,现在奥巴马就要改革,措施也很多样。西方很宽松,我们很严格,有的问题我们相对宽松,西方出现体罚的问题。总之是多元、多样、多变这样的情况。我想这给我们启示,就是教育本身多元、多样、多变就是教育的现象,世界的教育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样,中国的教育也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样,如果不是多元、多样、多变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活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