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建翔: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引发的家庭教育变革(2)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0日 16:03   新浪教育微博

  对于现代人祖先的进化路线,科学界在1990年通过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发现,人类共同祖先——晚期智人出现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10万年前,其繁衍路径是:非洲--->亚洲--->欧洲-->美洲。这时,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

  据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考证,当人类进化到距今约5万年前时,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出现了智慧现象,形成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大爆炸”:能够人工取火、利用简单工具、修筑简易房屋、出现原始艺术,等。这是人类进化的一次“突变”,是人类文化史的开始。

  关于人类早期的“文明大爆炸”,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维拉扬纳尔·S·拉马钱德拉提出(Viayanur

  ·S·Ramachandran)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原始人的大脑发展到今天1500cc大约经历了20万年。而人类特有的特征如制作工具,裁剪衣服,艺术,宗教信仰,甚至是语言等被认为是快速发展的,出现在约4万年前。这一时期人类智力和文化快速发展,被称为“大爆炸时期”。为什么人类大脑要闲置15万年的时间呢?

  他认为,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所谓的大爆炸是因为某些关键的环境因素引发了大脑的反应,环境的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生存的重要原因,人们必须有创新的东西来适应生存发展,因此在人类潜在适应性的基础发展出了人类独一无二的特质(人类一个重要的潜在适应性机制就是镜像神经元)。工具、艺术、数学和语言的出现是很突然的,随后很快的散播开来。然后通过镜像神经元大脑拥有了模仿学习及读懂他人意图这样惊人的能力。也许每一项发明都是在某个合适的环境下碰巧发生——通常是在一个单一的空间与时间。但是人类倾向于模仿,一旦一项发明出现了,就会随着人口蔓延开来。

  “在拉马钱德拉看来,镜像神经元不仅可以弄清楚我们怎样学习和了解其他人,而且可以弄清楚人类在5万年前‘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即在社会组织中,如何学会一些新技能以及工具和语言的运用,而语言则是人类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②

  这正是一部分科学家的猜测:在由晚期智人向人类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环境的突变,迫使晚期智人形成镜像神经元以应对环境变化;而一旦晚期智人具有了镜像神经元,他们就有了“智慧基因”,迎来了“文明大爆炸”,而他们自己也就演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进步,可以说是人类进化史一次质的飞跃!我们过去老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如果不在主体人身上形成高于其他动物的新的能力和属性,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我们现在是否可以这么说,“劳动”与“镜像神经元”一起,成为从猿到人转化的伟大“转门”!

  (二)镜像神经元的模仿机制

  为什么镜像神经元会在人类文明起源中发挥这样的作用?这也是科学家热衷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种理解是:镜像神经元赋予人类一种模仿能力,使其能够在神经——心理反应上获得对观察对象的“同质化”,从而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和理解。在拉马钱德拉所看来,任何时候你想判断他人的行为,你会在大脑里做一个相应的运动模拟,如果没有镜像神经元就将无法完成。

  在笔者看来,镜像神经元的模仿能力,在进化过程中应该经过了几个大的演变时期,大约是——

  1、直接刺激的外部模仿(A—a模式,即通过外部行为动作,对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动作进行直接模仿);

  2、直接刺激的内部模拟(A—b模式,即没有外部行为动作,只是在大脑内部对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动作进行运动模拟);

  3、抽象刺激的外部模仿(B—a模式,即通过外部行为动作,对代表观察对象外部行为动作的抽象替代物,如符号、图形、语词等产生模仿反应)

  4、抽象刺激的内部模拟(B—b模式,即没有外部行为动作,只是在大脑内部对观察象的外部行为动作的抽象替代物,如符号、图形、语词等进行运动模拟)

  经过这样四个阶段,由镜像神经元控制的模仿行为,一步一步地微观化、内部化、内在化,最后变成了根本不表现出外部动作的脑神经生物过程,变成了一套神经机制,但依然保留了“模仿”的原始遗迹和效果。如果没有这个“模仿”效果,我们人类就无法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理解,并且做到“感同身受”。

  (三)人类“理解”的顿悟本质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促使我们对人类的理解行为及其本质进行重新认识。

  过去,科学界对高级哺乳动物“理解”行为的认识,一直采用“推理模型”,即认为高级哺乳动物包括人,之所以能够“理解”事物,是因为大脑里的记忆神经元有推导功能,可以对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快速分解和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通过直接模仿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新的“顿悟模型”,这个模型认为高级哺乳动物特别是人,对事物的“理解”采取的是“顿悟”的方式,即在瞬间就可以“看透”事物的潜在意义。人脑中存在着顿悟机制,这恰是人类理解的奥秘。

  (四)镜像神经元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育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把人类几万年前“文化爆炸”和几万年来文化进化的成果,压缩成具有内在化模仿(模拟)机制的特定的文化编码(如同电脑里的内存“芯片”),储存于人的神经细胞里,使人不须“推理”,可以在瞬间辨认和领悟所观察对象的行为动作的潜在意义。它不是推导式的、推理式的,而是顿悟式的、直觉式的。这是大自然进化中创造出的伟大智慧,这种智慧直接“安放”在人的大脑细胞中,直接促成了人类成为万物之首,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特殊眷顾吗?

  镜像神经元使早期人类获得了一种高级能力——掌握间接经验的能力,用不着事事都去直接试误来获得经验;“间接经验”可以通过“看见”来传递,而不需要依赖“直接经验”,不需要每次都亲身体验。就像“火中取栗”一样,如果没有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每一个猴子都要被火中的栗子烫一下后才长了记性;而有了镜像神经元,猴子们看见同伴的经历,自己就能明白该怎样做,正如西方谚语所说:“monkeysee, monkey do”(猴子看见了,它就会做)。

  我们试问,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的本质难道不正是传授间接经验吗?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恰在于领悟和承受间接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镜像神经元其实就是镶嵌在人的大脑中的“教育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把教育作用变成了可以自动实现的神经—生理过程,变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超验机能”,这实在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得不为人类的先天禀赋而骄傲自豪!

  四、“镜像革命”:对家庭教育基本原理的重新理解

  镜像神经元对于家庭教育具有广泛的解读性,能够解释众多的家庭教育现象;镜像神经元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将促进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带来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镜像时代”。镜像神经元对家庭教育的启发价值,涉及到了家庭教育基本原理方面的重新理解。

  1、孩子们看见的,就是他们思维的(“所见即所思”)

  传统上,我们都把人的眼睛看做是“感官”,即感性器官;我们并不认为眼睛是“理性器官”,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尽管我们口语里也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口”,但这一般只是比喻,我们并不真正赋予眼睛以“心灵”、“智慧”、“思维”、“理性”等高级心理属性。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而且由于它与镜像神经元的直接联系,而变成了一种“理性器官”;它本身具有判断和领悟的功能即理性能力,它在“看见”事物的同时就产生了对事物内在特性和深层关系的领悟。换话话说,人的视觉有思维能力。思维,从“看见”的瞬间就同时开始了;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思维的,所以叫“所见即所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