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负和素质教育为初衷 “深圳课改”施行9年后在一片争议声中回到起点
7月10日,深圳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深圳市初中综合课程设置的调整意见》,宣布从新学期开始,初一实行分科教学。这标志着为期9年的深圳课改以失败告终。
这场课改发起于2003年:物理、化学、生物、部分地理四门学科合并为“科学课”;历史、部分地理、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合并为“历史与社会课”,中考(微博)科目也由之前的各科分开考试改为综合考试。
这场以“减负”、“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课改在施行9年后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不已。一切结束得如此匆匆,正如9年前课改的匆匆而来,这个暑假,深圳的校长们、老师们和家长们都在焦虑中度过。
文/本报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杨惠琪
按照深圳市教育局的指导意见,新一届初一确定分科教学;初二、初三不分科,但中考科学卷加重物理、化学的比例,满分由100分改为150分。
课改终结:事发突然,师生没底
九年一梦,课改回到起点,教师安排成了学校的大难题。深圳实验中学科学老师陈俊彦说,分科后,老师得全部重新安排。地理课时减少,地理老师过剩;物理、化学老师不够,有很大的缺口,该校紧急调来多名教师,但都没有教学经验。
陈俊彦告诉记者,他大学的专业是生物学,到学校任教时凑巧课改启动,便成了科学老师,虽然工作多年,但并没有生物单科教学的经验。如今,突然要从科学老师变成生物老师,他心里没底。
反响最强烈的是学生家长,王女士的女儿新学期即将上初三,课程突然调整,她很担心女儿的中考成绩会受影响。“前几年的改革岂不是拿学生当小白鼠吗?”她抱怨道。
孤军奋战:深圳理科生排名下降
2003年9月,深圳中学开始实行“导师+辅导员”制,仿效大学的管理模式,对八大学科全面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学生可跨班跨年级选课。
2004年,深圳中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中课改实验样本校”。
深圳甫一课改,就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业界普遍认为,课改后的综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创新能力。
质疑声亦从未断过,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合并为“科学”课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师不可能物理、化学、生物样样精通,教学质量必然下降。
深圳布吉中学科学老师郑莹从教20余年,去年,她承担了一项课题,专门研究深圳课改。
布吉中学2006年开始课改,郑莹至今仍记得课改初期的情形:“这个章节涉及化学较多,就派化学老师去教,下一章节涉及地理较多,就派地理老师去教。学生不知道哪个老师教下一节课。学生学不好也无从追究某个老师的责任,老师有了惰性。”
“很多老师上午还在听物理专业的老师讲课,下午就要把听到的内容讲给学生听,现炒现卖,教学质量肯定差。年纪大的老师补其他科的知识难度很大,教不好只能调去高中。”郑莹说。
她坦言,课改后初中科学课的难度的确较以前降低了不少,导致学生上高中后知识衔接不上。
“高中没课改,还是分科教学,高中老师反映学生的理科底子太差,影响高考——课改仅在深圳的初中进行,而高考全省统一,深圳的学生理科劣势明显,理科生这几年在全省的排名有所下降。”
家长“逼宫”:“减负”的同时报班补习
这场改革的初衷之一是要为学生减负。
深圳市民刘馨的女儿2006年进入深圳实验学校学习,女儿上初一时,她发现科学课课本上的内容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的,理论知识不多。女儿上课很带劲,却有很多题目不会做。
新课本缩编了老教材,“女儿上了两年科学课,连元素周期表前30位都背不出来,如何计算浮力和压强也不会。中国古代的朝代表也背不出来。你说科学和历史是怎么学的?”刘馨意见很大。
为此,她不止一次跑去学校“抗议”。“抗议”无效,她不得不给女儿报了3个加强班。“多花钱不说,简直是受罪。”她至今愤愤不平。上高中后,分科教学,她女儿感觉理科“啃不动”,上课听不懂急得直哭,最终“被迫”选择学文科。
深圳中学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家长纷纷要求改回分科教学和老课本,一些学校难耐重压,只能采取“双轨制”。
文理倒挂:课改被“打回原形”
各高校今年在广东一本招生约3.8万人,其中理科2.8万人,文科仅1万人。
与此同时,广东高考文理考生报名人数首次持平,均为28万人左右。“文理倒挂”在深圳尤为明显,今年深圳文科生占全市高考考生的56%。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校长赵立表示,近年来选读文科的学生在增多。不少学生选择文科,首要原因是“理科不行”。尽管文科实际录取率远低于理科,但多数学生还是选择文科。
深圳中学教学处副处长、高三年级长宋德意分析说,实际上近年来文科的学习难度丝毫不比理科低,学生“避难就易”的根源在于初中时理科基础没打牢。
仓促上马:赶鸭子上架?
“课改上马太仓促,注定要失败。”郑莹认为,“学地理的老师物理、化学也得教,实在是赶鸭子上架。有的老师教了几轮后,甚至发现自己以前讲错了。政策出台得太仓促了,在决定课改前,没有一所学校收到了风声。”
其次是课时不足。课改前,数理化生四门课一周总共14节课,课改后四门课合并为科学课,每周只有4节课,缩水三分之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如果把课时补足,效果肯定会不一样。”郑莹自信地说。
深圳实验中学初三班主任陈俊彦对课改的失败感到惋惜,他认为高考改革应先于初中课改,“高考不改革,初中怎么改都没用”。
郑莹则叹息说,课改9年,好不容易摸出了门道,中途“夭折”实在可惜。
功过评说:创新还是折腾?
对于深圳课改,各方评价不一。
“现在终于改回去了,对学校的教学来说是好事。哪怕是走回头路,也总比被家长指着鼻子骂要好。”宋德意直言不讳。
他向记者透露,深圳中学作为名牌中学,原本与广州华师附中相比,语数外等基础科目并无明显劣势,有时甚至占优;综合科目的差距也不大。
但自从实行教改以来,该校综合科目与华附的差距越拉越大。“如今已经没有可比性了。”该校一位领导透露,今年高考该校4科平均总分比华附低10多分,其中,有10分是由综合科目“贡献”的。
宋德意说,差距越拉越大,是深圳在初中阶段的课改带来的“恶果”。初中课程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学科思维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学生上高中后学理科非常吃力。
他认为,高中教学“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教育改革要考虑到这一点。“并非在初中开设一门科学课,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提高了。课改牵扯面太大,不能拿学生当牺牲品,那样会被家长骂的。”宋德意的观点很明确。
亦有多位深圳的中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课改的方向是对的,其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比如,课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可以改回去,但活跃的课堂已经改不回去了。”布吉中学严运龙老师表示,老师们已将课堂变成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都有大幅提高,“填鸭式”的教学已成历史。
专家观点:高考不调整 课改便徒劳
深圳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委婉否认课改失败,他认为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尽管深圳课改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在业界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改革的代价,既然是改革,就要允许有挫折。课改遇到挫折,主要是高中阶段没有与初中阶段衔接好。首次改革,学生和学校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在高考成为指挥棒的今天,必须要有高中阶段的配套改革,课改才能走得更远。课改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他的言谈间充满悲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知名教育学专家熊丙奇(微博)也表示,深圳课改方向是对的,中途夭折非常可惜。
“实际上不是课改的问题,而是录取制度的问题。高考录取制度不改,基础教育的任何改革基本上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所能产生的效果也都是极其有限的,课改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熊丙奇表示,目前“唯分数论”的高考录取制度必然导致“教招考”一体化,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教学就必然走上“填鸭式”的道路,强调学生的背记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
“一而再再而三的课改失败告诉我们,在非关键点上折腾,只能是折腾学校、老师和学生。课改只有在录取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意义。”
熊丙奇认为,真正的课改应该是这样的:在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基础上,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打破统编教材,让学校有办学自主权,建立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此才能真正推行素质教育。
“高考指挥棒不调整,一切课改都是徒劳。”他强调这一点。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