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舜客
读报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妈妈在办公室讲,她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在考试前,老师竟然这样叮嘱他:你做完卷子后,一定不要折叠,而要拉直展开,平平整整地放到桌子上,然后移开身子,坐得偏一些,千万别把卷子都挡住了。这不是明摆着要周围同学抄袭孩子的卷子吗?后来,又了解到,老师在排列考生的座位时,也是在成绩优秀的学生后边,必安排一个学习差一些的孩子,方便后者抄袭前者。这样一来,只要作弊成功,就可以避免‘差生’拖班级的后腿。”“在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上自能‘立竿见影’,然而,孩子们呢?他们成长中的损失谁来担负责任?”这是一个年轻妈妈发乎肺腑的担忧,这是一个有良知的妈妈对学校教育远离庸俗的“人情世故”。
要知道,学生既在观察家庭、观察社会、观察家长(微博),也在观察学校和教师。尤其是学校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如果学校及教师太谙 “人情世故”,抑或选择向庸俗和腐败投降,那么,我们的学生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又会变成怎样的状态?而教育的意义一旦这样被消解,教育一旦沦落至此,这不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吗?
学校教育让孩子远离 “人情世故”等庸俗风气的侵害,既要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孩子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并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同时,又要避免空洞、空泛的教育,强调养成教育,注重从点滴抓起,从细节抓起。曾看到一份抗战时期 《私立奋斗中学学生操行评点表》,其强调学生自治,强调做事做人,这些教育思想践行的办法,体现于日常生活中非常具体的细节要求中。譬如,“听:他人私语,绝对不可窃听”,“动:未经许可,不可动用他人之物”,“待人:绝不蔑视他人的主张;绝不谄媚权贵;他人无心的过失,必须宽恕”……整个操行评点表,达200多条。这样的 “操行评点”,具体而微、贴近生活,自能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道德规范,远离庸俗风气的浸染。
作为教师,作为学校,则更应自觉成为学生的道德模范。《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教师成为道德榜样的意义。学校亦是一样,其办学理念、决策原则、管理方法等,无不浸润着道德元素。据报道,北大副校长对学生作出这样的表态:“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尽管具体操作尚有困难,但这样的“撑腰”表态,给北大学子以多少道德温暖呵!
如果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纯洁可爱的未成年学生,都未能在学校远离“人情世故”等庸俗风气,那么,我们的教育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要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因追求的目标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内容,但支撑他们灵魂道德的那种东西却应该一脉相承,什么时候都不能倾斜”,否则,就有可能“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教育是建立道德的基础,如果教育被庸俗之风严重肆虐,那么,我们又怎么有希望固筑、支撑我们民族的精神堤坝、道德大厦?
想起白岩松说过这样的话:“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猪挣来的钱,兴高采烈地出来买了馒头,没想到被别人染了色。然后卖了染色馒头的人出来给孩子买奶粉,里头有三聚氰胺。我们每个人都在害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一旦受到上述庸俗风气的严重侵袭,首当其冲的是学生,其他包括教师、家长及其家庭、学校、社会不也会慢慢进入类似的“恶性循环”吗?学校及教师要提高警惕,我们的家庭与社会也该步调一致与所谓的“人情世故”等庸俗之风作斗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