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今日社评
如果传统文化中温文儒雅的因子能植入当代学生的头脑,如果古文典籍中深邃的哲学思想能涵养年轻一代的心灵,如果祖辈先贤高雅的审美情趣能感染后生小子的情怀,那么,他们的人生就会有别样的境界。
前不久,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小学课程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初中课程有《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高中课程有《古文观止》和《道德经》。除了这些经典文献外,还将京剧、茶文化等纳入其中。应该说,这套文化教程来得很及时。
首先,上述典籍和文集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散文和韵文,其中既有古汉语运用的专门知识,也有古代用兵打仗的策略法门,而且它们都是用雅驯而优美的古文写成的。朗读和背诵这些文字,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掌握、运用。白话文取代古文成为书面语言的历史已有百年,现代科学知识成了中小学教育的重头部分,当代学生已很少有机会接触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经史子集。这一方面造成了学生们对古典文化的隔膜,另一方面也影响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现在固然是白话文“包打天下”,但现代汉语中的诸多成语典故来自古典文献,很多语法修辞来自文言惯例,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造诣,对现代白话文的运用也无法达到很高的境界。因而,学生们如果能在少年和青少年时代熟读古文百篇,其阅读和写作能力必有飞升,不仅能直接与古人心灵相通,也能更为准确和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国学文化教程更重要的功用在于助推人格教育。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以高考[微博]为终极指挥棒,以应试教育为基本模式,重于术的训练,缺乏道的传解,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和完美人格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或可在长大成人之后加以弥补,但美好人格的养成,一旦错过了黄金教育期便难有回天之力。而学生们进入社会之后,面对的可能是更严重的拜金习气和道德缺失,没有打好德育基础的学生会很快迷失其中。
从理论上说,传统文化教程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中有大量对“仁义礼智信”、“忠孝勤恭俭”的表述和倡导,尽管有些提法失之于胶柱鼓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在今天具有的正面价值:仁义和孝悌可以克制情荒义疏,忠诚和守信可以克制寡廉鲜耻,礼仪和恭俭可以克制粗鄙奢靡,等等。《古文观止》中浸透着古人的世界观和美学修养,《道德经》中贯穿着老子深邃的哲学思辨,如果传统文化中温文儒雅的因子能植入当代学生的头脑,如果古文典籍中深邃的哲学思想能涵养年轻一代的心灵,如果祖辈先贤高雅的审美情趣能感染后生小子的情怀,那么,他们的人生就会有别样的境界。
也许有人会担心,传统文化教程会让本来就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雪上加霜。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只学习,不考试”的设定已经从根本上杜绝了压力的滋生。也许有人会担心“只学习,不考试”就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做了无用功。这种可能不是没有,重要的是要由有学识、有境界、有趣味的老师来上课,把国学变成妙趣横生、寓教于乐的生动课程。老师要真的相信自己讲授的东西,同时又有足够的技巧把知识和道理送进学生的心田,这样,传统文化教程就有可能成为本来疲惫不堪的学生们的加油站,既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又补充了他们的能量。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