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眼中造神的人大附中:实实在在减负

2012年11月20日14:49  新浪教育 微博   

本文选自绝尘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本不想掺和关于人大[微博]附中的争论,知道在这个靠情绪判断事非曲直的时代站出来为所谓“贵族学校”说话,很容易 “被” 政治不正确,直到读了《南方周末》 11月15日的文章“造‘神’超级中学的起源与隐忧”(以下简称“造神”)。

  我的孩子曾就读人大附中,我本人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在教育界工作过几十年,做过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教育管理,走过、评价过几百所学校,我想以一个了解基层学校、懂点教育的母亲的身份说说我所知道的人大附中,并对《南方周末》这篇文章的观点发表一点个人意见。

  一、我为什么喜爱人大附中

  什么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素,众说纷纭,专家有专家的说法,百姓有百姓的认识,无论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还是作为母亲,我认为,一所好学校起码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有科学的管理,一流的教育服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我只是家长[微博],不了解学校的全面管理,除了参加家长会,我基本没去过学校,所以只能从我所知道的点点滴滴中说说人大附中的教育服务和教育教学,并从中体会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

  1、令我受益匪浅的家长会

  孩子高一的第一次期中考[微博]试后,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全年级的家长会,先集中后分班。

  当时的年级组长周建华老师开篇第一句是“感谢各位家长,把你们这么优秀的孩子送到人大附中!”了解教育现状,参加过无数次家长会的我由衷地感概,多少名校、重点校校长话里话外的态度是“爱来不来,有的是人想进进不来呢”;而多少学校分析校情时,总有一句“生源差”,并把未来的共发展目标之一定为“改变生源”。我很难想象,一所以不教“这些学生”为发展目标的学校,能够欣赏、尊重、支持、帮助学生,而这些都是孩子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有人会说,人大附中当然这么说,它生源好。其实,每个区都有名校,最起码都是当地最好的学生,但没有几所学校认为自己生源好,而且店大欺客的事儿见得多了。

  接着,周老师介绍了本年级的教师安排和如何解决教师之间的水平差异的做法。教师安排讲得十分细致,多少骨干教师。多少新教师,多少高三下来的教师,靠集体备课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讲得也很具体,甚至包括备课的基本内容。我很感动,第一,人大附中分为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无论是特级教师还是新教师,每位一个实验班二个非实验班,而我国大多数学校是将好老师集中在可能“出成绩”的班。这与“造神”一文中说的对实验班“重点培养”,完全不是一码事。很多学者还认为分班就是歧视,其实关键不在于分班,在于分班的目的,在于如何对待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于是否能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第二,作为家长,都关心孩子能够遇到什么样的教师,教师的水平也不可能没有差异,所以,一方面,学校里经常会发生家长对教师安排有意见的情况,另一方面,校方往往认为家长干预教学,甚至是“不讲理”,而这所学校明明白白通报了情况,让家长放心。这种做法既体现了珍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理念,也体现了对家长知情权的尊重。

  之后,周老师说:“家长们可能遇到了你们未曾见过的坏成绩,我来讲讲高中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啊,初中各科都8、90分,高中一下子6、7 0分了,哪个家长、哪个学生不急啊?

  此后,周老师讲了高中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拼命多做题的情况,他说:很多学生初中是靠题海战术取得好成绩的,高中学习内容多,必须讲究学习方法,我们要求学生做几道题就停下来想一想,哪类题能做出来,哪类不能,为什么,如果说不做练习是懒惰,不停下来分析思考更是懒惰。此后的分班家长会,老师明确说“如果初中是题的海洋,高中是法的世界”。

  说过学习方法,周老师说:“本次期中政治考试,很多学生刚满30分钟交卷走了,而6个实验班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前交卷的。这是因为志向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我心里咯噔一下。单从政治考试看,背了就会,没背就不会,坐两小时没什么意义,但从中看出学生的志向和要求,站位的确高出一筹,人生的成功不是往往在于不轻言放弃吗?

  记得,周老师最后讲到学习习惯:“现在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做作业时,耳朵上听着音乐,嘴里吃着东西,手里玩儿着笔。可能由于孩子成绩好,大家不以为然。不知道各位家长是否知道,有人习惯边抽烟、边写东西,最后,不抽烟就写不出东西。到了高考[微博]考场上,没有人允许你戴耳机。”我心里又是一惊,高考考场的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习惯了懒散的人很难迅速集中精力,绝对是高考之短。曾无数次听家长教师讲学习习惯,这次怕是最听得进去的。

  孩子从小到大,参加过很多次家长会,作为教育界的“老江湖”,我鲜有收获,而这次我记得认认真真,不仅为了我的孩子。

  2、学校分车棚了

  一年9月,儿子开学典礼后回家告诉我:学校分车棚了,初一、高一有自己的车棚。当时人大附中每年级初中16个班,高中14个班,近5000人挤在一个不大的校园里,骑车的学生很多,自行车都长得大同小异,一个新生进校,不熟悉环境,满眼又都是新鲜事,很容易忘了自己的车放在哪儿了,学校单独为他们设立了车棚,多么体贴啊。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例如,为避免拥挤,上操和吃饭分为两拨、送给初三学生一件校服等,都是很小的举措,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3、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理念上、学校层面上怎么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我不清楚,只想讲几件我遇到的小事。

  儿子初二时赶上“减负”,不许学校集体购买教辅。但是,教科书的作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够,想给孩子买英语练习题,我就问教他英语的刘老师《海淀名题200题》怎么样。刘老师沉吟了一下说:“见过那本书,都是完形填空等练习。我主张通过阅读培养孩子语感,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而不是直接做这种练习。”我汗颜,自己教过英语,知道语言学习的规律,却被短期效益,被考试成绩左右了,还不及这位工作没几年的年轻教师。

  儿子初中一次家长会,数学宁老师上来介绍情况后说:“这个班的数学成绩不用担心,但这次有一道题全班几乎人人丢分了。这是一道学校尝试着出的题,先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中寻找规律,之后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关键是这类题上课时讲过,但学生不重视,认为太简单。我们认为,学生未来一生中,归纳、探索规律比解题重要”。这也是一位年轻教师。

  一次在大礼堂举办的全校联欢会上,刘彭芝校长临时任主持,在一个师生同台打太极拳的节目之后,刘校长突然请学生说说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一位学生举手,接过话筒说“学生比老师整齐”,刘校长说:“嗯,你说得对!”;接着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学生打得快,老师打得缓”,刘校长说:“嗯,你说得也对!”;就这样,一个个学生站起来说不同的看法,刘校长都认同,最后,刘校长说:“同学们说的都对,我们就是希望人大附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都敢说出自己的见解”。看着那些毫无怯色、雀跃着要求发言的学生,听着那些并不高深但各有不同的见解,说不出的感动。

  其实,这就是人大附中的特点之一。对考试成绩的追求,考试对统一答案的要求已经影响到学生,甚至民族的未来,几乎所有的教育管理者和校长都把责任推给高考,学校真的只能等待和抱怨吗,人大附中给了答案。

  4、实实在在的减负

  孩子在人大附中读了六年,当时,除了高三,初中15:50至16:30放学,我一般19:00到家,作业已经做完了;高中17:00左右放学,一般21:00左右做完作业。当然,这指的是老师留的作业。除了高三,没有利用周末时间补过课(高三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适当补课是北京市允许的)。我知道,至少北京市没有几所学校能做到。

  记得初三最后一学期期中家长会,老师宣布要举办周末辅导班,但明确规定,第一,所有实验班的学生不能参加;第二,各考试科目80分以上的学生不能参加;第三,不想考高中的学生不用参加;第四,其他学生自愿。儿子虽然在实验班,但成绩并不好,我去申请参加辅导班,老师对我说:还是让他自己努力吧。所有校长、教师、近年有中学生的家长都知道,按人大附中规定不能参加辅导的学生是最有希望出成绩的学生,做出这种决定的学校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市政协就人大附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组织过一次调研,我问过一位曾认为人大附中的成绩靠补课的著名高中校长,他由衷地佩服,告诉我,人大附中认真分析了负担过重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过重的是负担,适度的是动力;被动的是负担,主动的是享受;无用的是负担,有用的是财富;必然的是负担,自由的是效率”,并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制定了“减负”措施:努力减少作业数量;适度调节考试标准;调动学生兴趣和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让学生的学习由必然走向自由。

  然而,减轻负担不是一句话的事,这位校长还告诉我,人大附中介绍说,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必须走进题海,挑出适合学生、有典型性的习题。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儿子高三时,历次家长会教师都反复强调不要去报课外班,不要多做题,跟着老师走,老师给你们的习题无论是数量还是难度都够了。

  远的不说,近十年来,全国高三的学生都淹没在“卷子”里,今天海淀的,明天西城的,后天黄冈的…..,大多数学校不加选择地扔给学生,第二天等着收就是了。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复习自己需要的,有几所学校敢于或能够对学生说“不要去报课外班,不要多做题,跟着老师走,老师给你们的无论是数量还是难度都够了”?

  儿子高三的一天,出门上学前对我说:今天书包最沉了,老师说开始复习了,要求带上三年的课本。高考前,回归基础,回归课本,清理三年所学的知识,这是教学的规律,但据我所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忙着让学生做“卷子”,舍不得让学生回归,舍不得时间清理知识。时常觉得非常遗憾,连我们做教育的人都只认血汗教学,只看见短期效益,都不尊重,甚至不信任规律,学生的负担能降下来吗?

  5、适合学生的教学

  几乎与全国所有学校的分班办法不同,人大附中不是靠中考成绩分班,而是组织几天的培训,在可以坐1千多人的礼堂里,上午讲新课,下午考试。记得儿子告诉我上午讲了10讲,我很惊异,问是否听得懂,儿子只回答说:“幸亏考的比讲的简单”。儿子还告诉我,礼堂大,看头上的电视听课,没有老师维持纪律,后头打牌的学生多着呢。在儿子后来3年的学习中我慢慢体会出,人大附中的分班分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律能力,而这两条是有针对性教学的基础条件。

  有针对性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的理想之一,但班级授课制使教师只能照顾中等或中等偏上一点的学生,也就是说,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人大附中分班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仅从儿子嘴里知道点滴。例如,初中实验班的英语课,用一半的时间解决教科书的知识,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做学生英语活动;高中物理课不是讲一个概念,一道例题,然后做点依样画葫芦的题,而是每章的第一节课先将所有的概念讲完,之后设定例题。儿子说:都听懂了,本以为可以干点别的了,例题出来发现不会……,整堂课一直被“调”着走。高效课堂今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人大附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讲得少,考得深,激发他们自己学习;对中等学生精讲多练,对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掰开了揉碎了多讲精炼,都是具体有效的措施。

  儿子高一时,学校发给他们一叠语文复习材料,上面是中学6年文言文教学遇到的所有虚词、虚词的注释和课文中的例句,孩子学到那课,遇到那个虚词的时候看看,就会顺便看到这个虚词所有其它的用法。帮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不仅具有知识学习的意义,人大附中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一次听一位特级物理教研员讲理科综合后实验课的教学,觉得他对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要求方面理解非常到位,很能体现高中课改的要求,回家讲给刚读高一的儿子,没想到刚说一句,儿子接着说出了其他所有内容,之后颇有些不耐烦地说:“妈,老师天天说这点事,听得都背下来了”!那时,高中课改刚刚开始,我好放心。

  儿子中学期间没有上过任何学科补习班,懒惰不背单词,但不仅能应付高考笔试,而且能轻松自如地应对港大招生的口试,我很奇怪,儿子说:应该感谢英语老师,他要求我们背课文,后来发现我没做作业,就天天提问我,整整一学期每天让我站起来背段课文。多么难得的教师,多么具体细微的针对性教学!

  很多人认为人大附中的成绩靠生源,靠补课,在我看来,靠的是科技含量,靠的是所有干部教师的敬业和付出。如果大家一定要相信成绩,那么,2002年,人大附中的录取分低于北京某名校2分,但3年后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远远高于那所学校。

  6、蓬勃的校园生活

  众说周知,人大附中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曾在一篇《让学校有的可‵爱′》的文章里写过,不赘述了。

  这里想说的有两点。

  第一,许多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由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的,学生的状态实质上是“被”选择,人大附中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以学生自己组织、自主选择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校是为学生发展搭台、提供机会。儿子对于所有学科性兴趣小组都不感兴趣,只喜欢玩儿,经常天黑透了才到家,问他干嘛去了,总是回答踢球,我终于忍不住问:这么黑,到哪儿踢啊?他说:“听声踢”。多有创意啊!我感谢人大附中的宽容。有些校长总是说,有钱、有好生源我也能做,其实不然,除了对分数的更高追求以外,我见过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甚至说成学校“特色”,很热闹,设计感很强,但理念完全不同。

  第二,我认为,校园生活的主体不是课外活动,而且一个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他在学校、班级的状态,也不是课外活动。所以,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同学对他的态度是关键。我想说说人大附中课堂上的小故事。

  儿子是个普通的孩子,其实,作为教育人,我今天敢于说说这所学校,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普通。他中学没当过学生干部,没兴趣参加那些高深的实验室工作,当然也没得过什么像样的奖;而我跟这所学校没有瓜葛,学校甚至不知道还有我这么一号家长。儿子有一个普通孩子常见的优点和缺点,学习自觉性不高,成绩忽好忽坏,经常不完成作业,最差的时候中考5科,最好一科的全班倒数第5,最差的与另一位同学并列倒数第1。最极端的一次,我意外发现他交给老师的学习计划,竟然是 “定了也执行不了,就不写了”。真够不招人待见的!了解基层学校的我,最担心的是教师的歧视和打击,但是没有,儿子非常喜爱他的老师们,当我与教师交流时,他的历届班主任总是悉数他的优点,只是觉得他需要学习更努力些。

  不仅如此,老师们经常用其他的办法鼓励他。一次英语课,老师要求每组同学从后往前,一人一段,写一个完整的英语故事,传到儿子那儿,快下课了,读完都很难,儿子灵机一动,只写了“The end”两字,老师要他在全班念,哄堂大笑,老师竟很欣赏。高中语文有“荷塘月色”一课,教师和全班同学对文章评价极高,儿子觉得那课文“一股娘娘腔”,居然在课前当着全班介绍了一本批评的书,老师的回答是“我也想读读这本书”。昨晚与儿子通电话说起要写的文章,高中毕业近8年,懂事了的儿子说“人大附中的老师对学生真的好,刘校长对学生真的好!”

  我切身的感受是:儿子总是很快乐,很兴奋,每天晚上,听到浴室里水声和着他的歌声,我能打心底笑出来;儿子越来越外向,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能力越来越强;儿子越来越喜欢他的班级,对集体、对学校充满归属感。这种兴奋,这种归属感,这种积极的心态,使他在学习上一直保有激情。

  由于工作关系,我到过许多学校。不少学校的状态是管理说得过去,教学也说得过去,学生礼貌规矩,教师尽职尽责,学校秩序井然,就是不可“爱”,缺人“气”,缺“活泛劲儿”,令人感到整个学校都是灰色的。校长说,要心往“一处”使,潜台词是聚精会神抓升学率。

  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不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也不是由于缺乏动力,而是超负荷的课业负担,呆板的课堂教学,单调的学校生活挫伤了他们的求知欲,倒了他们学习的胃口,再加上考试排名、教师歧视、家长打击等等,令他们感到备受煎熬,厌倦了学校,甚至厌倦了生活。

  清华大学[微博]的操场上有一道风景线,所有在那里运动的人大附中毕业生都身着人大附中校服,什么是他们如此以学校为骄傲?儿子离开这所学校近8年了,仍然关注着人大附中的校园网,关注学校的变化,每年回京,都一定要到学校转转,这样的孩子不是个别,该有什么样的感情使他们对学校如此念念不忘?我曾做过几百所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尤其是有了独立见解的高中学生满意度一直不高,人大附中学生对学校始终不渝的爱难道不是校园生活质量的体现吗?

  一动笔,许多往事纷至沓来,说不完道不尽,琐琐碎碎,很啰嗦。其实,学生成长、学校工作就是这么琐碎、啰嗦,我们常说,校长的工作是“吃喝拉撒睡、党政工团队” ,无论多伟大的理念,多宏大的责任,都必须点点滴滴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都必须兢兢业业地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行为上,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一直是我做工作秉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归纳一下,我之所以喜爱人大附中,首先是由于它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在我看来,人大附中最可贵之处在于为每个学生自尊、自信地成长,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素质教育推行艰难,大多数校长把责任推给高考,推给经费的状态下,人大附中做了有价值的尝试,这无疑是实践层面教育改革的宝贵资源。其次,它是一所学生喜爱的学校,我一向认为服务对象的评价是最准确、最客观的。

  当然,人大附中也必然有许多尚待完善、改进之处,尤其是宣传,带有明显的精英教育痕迹,长此以往,不仅越来越不合时宜,也必然会带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还有屡遭病诟的初中招生工作。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