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系教授:中学生情感教育应登堂入室

2012年12月26日09:38  新闻晨报    

  顾骏

  教育部日前下发修订后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明确提出让高中生 “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令人颇感纠结。学校总算开始进行情感教育,虽然只是在 “心理健康”的名义下——从80后开始的独生子女一代,几乎开创了人类的一个“新纪元”,一代人从小在家里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只能同父辈祖辈交往,长期处在不对称关系之中,备受呵护甚至溺爱,使不少人形成情感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或者对他人的情感缺乏敏感,或者自己存在情感脆弱问题,或者情感能力不足。这个年龄段的城市白领大量出现恋爱方面的问题,因为“求偶”障碍,老大不婚,既让父母抓狂,也让相亲节目持续火爆。

  有意思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感觉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将关注点集中于 “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似乎现在青少年最大问题就是分不清 “友谊与爱情”。事实显然与此大有出入。

  不少青少年包括已经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不但不知道友谊与爱情的界限,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与长辈们的亲情,更不善于建立与同学或同事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正常关系。教会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仅仅 “知道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应该更加重要。

  至于何以将关注集中于 “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显然又是出于教育部门对中学生早恋一以贯之的 “重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所谓“知道友谊与爱情的界限”,隐含着一目了然的褒贬:友谊是提倡的,爱情是反对的。笔者无意在这里讨论中学生早恋问题,但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看,不管学校还是家长[微博],必定会担忧高中生因为分不清友谊与爱情,懵懵懂懂“坠入爱河”,学习分心,成绩下降,高考[微博]落榜。在师长们看来,如此失败远比一辈子从没体验过青涩的初恋、30多岁还不觉得有 “求偶冲动”的损失大多了。至于学生的想法,显然不在大人们的考虑之中。

  在技术层面上,笔者真正怀疑的是,学校究竟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感情这种东西,从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即便老师自己在内心涌动情感波澜的时候,恐怕也整不明白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更不用说,那些陷入“爱无能”状态的剩男剩女正提醒我们,不仅学校教育,而且大众传媒都应该全面介入青少年的友谊和爱情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他们“友谊与爱情的界限”:难道情感能力不是学生 “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难道缺乏情感能力包括爱情能力不会严重影响青少年未来的生活质量?难道青年人在“求偶”上的懈怠不是最需要矫正的 “心理不健康”?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更应该训练青少年掌握建立友谊、发展爱情的能力。在涉性信息几乎无孔不入的背景下,学校至今未能全面而普遍地开展性教育,不正是同教育者保守的“爱情观”彼此呼应的吗?

  对于每个人来说,爱情在生理上是正常的,在审美上是愉悦的,在伦理上是道德的,为什么就不能堂堂正正地进入课堂,展现正面的力量?对爱情持贬抑的态度,反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爱情观和健康的性意识,从而背离教育的初衷。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