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婚姻敏感期”
□记者 赵珊
核心提示
随着幼儿园开学,很多中班、大班孩子的家长[微博](微博)惊呼“00后亲嘴儿啦”,“幼儿园孩子互称老婆老公”等,家长们非常担忧:“早恋”都前移到幼儿园啦?
“千万不要过于紧张。”对此问题,专家的态度非常“豁达”:您的孩子可能是进入“婚姻敏感期”了。儿童心理成长会经历诸多敏感期,“婚姻敏感期”是其中之一,它是儿童认知社会关系的必经过程。从四五岁开始,孩子们开始对人群组合发生兴趣,由于婚姻的组合形式离儿童生活最近,所以儿童的探索就会先从婚姻开始。专家说,家长不必对此过于担忧。
宝宝“结婚”忙 家长很紧张
“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幼儿园里有三个‘老婆’!”几天前,郑州市民李颖刚满5岁的儿子告诉了她这个“小秘密”,李颖觉得既可笑又有点小紧张:儿子是不是“早恋”了?
遇到类似问题的郭岩也有点迷茫。她说,儿子从上小班开始,就和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关系特别好,吃饭、睡觉、游戏都在一起,现在大了,竟不时冒出惊人之语:“我们俩要结婚呢。”两人一起玩过家家,还互相称呼“老公”、“老婆”。郭岩很担心,要不要让他们继续这样玩下去呢?
对此深有体会的张鹏倒是看得很开,他说,女儿在幼儿园时,是小朋友心目中的小美女,班里有个男孩子则是孩子心目中的帅哥,班里小朋友说,那个小男孩是王子,女儿是公主。女儿和张鹏说起这些时,挺高兴的。张鹏不在意也不评价,视同一般性事件。从幼儿园毕业后,孩子们去不同的小学上学,这件事女儿也逐渐淡忘了。
张鹏认为,这可能是孩子对异性的最早的觉醒,所以,家长不必太在意,更不能小题大做,适当的做法应该是,不多提,不介意,不强化。
幼儿“婚姻敏感” 家长合理引导
这到底是不是“早恋”前移呢?遇到此事,家长们该怎么办?北师大[微博](微博)教育管理博士、著名教育专家徐玲认为,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狂热地喜欢班里的异性小朋友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特别热衷于玩“婚姻”的游戏。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断地告诉家长,自己喜欢某个小朋友的时候,或许,孩子正在经历“婚姻敏感期”。
“婚姻敏感期”是儿童认知社会关系的一个必经过程。从三四岁开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性别角色意识也慢慢增强。开始,他们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强烈的好感,比如女孩会说要和爸爸结婚,男孩会说要和妈妈结婚。这种好感实际上是孩子对性别角色和异性最初的一种认识和体现。四岁到六岁,他们便会进入“婚姻敏感期”。
在“婚姻敏感期”中,孩子们所说的“结婚”只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比如当想和某一个小伙伴玩,喜欢某一个小伙伴时,他们都会说想和他结婚。这是表达他们内心喜爱最直接的方式。孩子表达爱的方式都是十分简单和美好的,父母不必用成人世界的婚姻观、道德观来评价孩子,给自己和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徐玲说,当孩子处于“婚姻敏感期”时,家长不能盲目地对孩子的美好情感进行批评或打压,而是要科学引导,良好沟通。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明白,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男孩子当爸爸,照顾家庭;女孩子生宝宝,当好妈妈。徐玲着重提醒,需要跟孩子讲的是:“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在你长大正式结婚前,除了爸爸妈妈等直系亲属,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触摸你的身体。”
徐玲说,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也会模仿电视里的情景,要跟自己的父母亲吻等。家长不能过于紧张,也不应该置之不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大人之间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只亲脸颊就可以了。家长还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跟孩子讨论有关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教给孩子关于爱的价值观。至于那些对异性父母有着过度迷恋的孩子,父母应该积极地回应孩子的爱,并告诉他们,等他们长大时会找到自己相爱的人。
郑州市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林方说,3 ~6岁是孩子对于性别观念空前好奇的阶段,以往孩子接触到的信息有限,这种好奇往往在儿童期的“过家家”等游戏中得到释放,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从小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海量信息,在没有分辨能力的情况下,会出现无意识的模仿,把这种好奇转换为成人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好奇与模仿并存的现象。
袁林方说,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避免强化。当孩子用成人中关系亲近的称呼去替代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不要大惊小怪,这无非是为了表示他们关系的亲近。如果家长反应很大,那么孩子很可能受到强化,甚至炫耀似的经常说起,因此,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就会减少这种做法。之后,要加以正确引导。
同时,在学校的活动设置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们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让不同的小朋友一起参与活动,经常变换分组而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互动。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孩子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让孩子明白自己可以和很多小朋友做朋友。
此外,家长要自觉净化孩子的生活软环境。“身教胜于言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家长的言谈举止是孩子信息最直接的来源,家长在当着孩子的面时,打电话、亲昵都要有分寸,尽量不看爱情剧,尽量减少孩子独自上网的时间,杜绝孩子看情色漫画书和网络言情小说的现象。
如果早恋真的来袭 家长首先学会倾听
幼儿期的孩子并非“早恋”,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真的遇到了所谓的“早恋”,家长该如何应对?
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主任王海勇说,他在给高中生家长讲座时曾现场调查:“在座的家长是否听过孩子讲他们早恋的故事?”有的家长脸马上就红了,还有的家长生气地说:“平时孩子跟我们话都说不了几句,还讲早恋故事呢!他要敢跟我说这些,看我不打断他的腿——不好好学习,净操这心能行吗?”
王海勇说,家长的这些态度都是不正确的。一个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总要经历从恋父母到恋别人,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成人对于孩子早恋的反应,来自于自己对早恋体验与经历的最终判断。这种判断往往是成人经历过之后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既然这样,成人为什么要杜绝孩子去经历这个过程,剥夺孩子获取经验的权利?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第二性征出现的时候,都有一种恐慌。他们也会逐渐发现,看到异性会心跳加快,会脸红。这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而不是羞耻。作为父母,是否可以在这个时候,告诉孩子我们的经验与感受,让孩子知道原来父母也经历过,帮助孩子消除焦虑与恐惧。很多时候,当家长觉得难以启齿的时候,正好激发了孩子好奇的心理,于是懵懂地自己去探索,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所谓的“早恋”知识,探索的结果怎么样,当然不会让父母知道。这种结果反而是家长不愿看到的。
王海勇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件:有一个妈妈来访时说,她女儿跟着一个男孩跑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原来,她女儿把自己喜欢上了男网友的事情告诉了她,她没有认真倾听,也没有科学地引导孩子,而是粗暴简单地骂女儿是“小贱人”、“不要脸”,女儿一气之下,去杭州找男网友了。
有时,孩子在试探性地跟父母讲他们“早恋”的故事时,可能是在向家长求助,而不是想得到家长的批评和责骂,而家长并没有领会与理解。这是因为有些家长从来都没有用心听过孩子究竟在表达什么,也从来没有认真体会过,孩子在诉说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与内心情感。
如果孩子能将他们的早恋故事告诉家长,那么作为家长是成功的,这表明家长与孩子建立了较强的关系联盟。这是孩子面对问题、困难与挫折的基础,也是家长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迷茫的有效途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