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婚礼操之过急 儿童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2013年01月21日11:51  中国妇女报    

  近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为该园100多名“自由恋爱”的孩子举行了隆重的“集体婚礼”。一时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众说纷纭。支持者认为这种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既能让孩子们满足好奇心,又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成长的教育,不失为一种创新的做法。但更多网友和专家质疑在幼儿园阶段开展这种形式的性别教育,认为为时过早,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性教育也应有尺度,不能拔苗助长。专家建议,老师和家长[微博]应结合儿童的特点去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是把孩子一下子推向“成人世界化”的简单模仿,如果性教育操之过急就可能使孩子速成为“早熟品”,这同样是违背教育和成长规律的。

  1月11日下午,郑州一家幼儿园为该园100多名“自由恋爱”的孩子举行了隆重的“集体婚礼”,老师和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小“新郎”们单膝跪地,给小“新娘”戴上结婚戒指。然后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亲吻。该幼儿园园长称,他们举行“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的实践证明,此项活动有利于儿童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

  一时间,幼儿园为孩子举行“集体婚礼”的消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拍砖”者众多。对“幼儿婚礼”赞同者认为,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幼儿“集体婚礼”摆脱了说教式的性教育模式,通过一种虚拟的集体婚礼,让孩子们感受到实质的角色体验。参与活动的孩子们不仅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性别角色,而且还会让孩子们认识到爸爸妈妈肩上的责任,学会感恩,学会担当,这种快乐式参与有助于性教育的“润物细无声”。那孩子们果真可以在“集体婚礼”中学到有关家庭的责任吗?

  网友热议:儿童性教育不应剑走偏锋,更不能拔苗助长

  许多网友对“幼儿婚礼”提出的更多是质疑。他们认为,这些都是3岁到6岁的孩子,“责任”这样重的词汇,连许多青年人都还没有真正弄明白,该幼儿园却企图用“幼儿婚礼”去实现,岂不荒唐?况且孩子们乐于参加这样的“婚礼”,仅仅只是因为“好玩”。孩子的性心理也不一定因为此次活动而持续健康,园长的说辞只是用成年人的视野过度拔高这样的“幼儿婚礼”。况且,这样的“幼儿婚礼”还可能会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此类活动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强化这些孩子的早熟心理,一旦后期引导失误,孩子出现“早恋”倾向,这对处于学习期的孩子来说,必将成为困扰。

  此外,据园方说,这100多名孩子都是“自由恋爱”,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么,幼儿园里那些没有谈上“对象”或正在害“单相思”的幼儿怎么办?看着身边的小朋友一个又一个都结为“夫妻”,一直找不到另一半的小朋友心灵会不会受到伤害呢?单从不能照顾到全体孩子这一点上看,这样做就有违教育公平。

  还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幼儿离开家庭入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为了适应集体生活,园方不能再将他们细分成一个个“二人世界”。忽视了幼儿的集体意识而去培养孩子们两个人之间的所谓“责任感”,幼儿园这种剑走偏锋的做法纯粹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到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专家:“幼儿婚礼”有点儿过了,儿童性教育应有专业支持,千万别好心办坏事

  在网友纷纷“拍砖”的同时,该幼儿园回应称他们经常看到孩子们在一起玩“过家家”游戏,这种“集体婚礼”可以说是一种“过家家”游戏的升级版,是一种“婚恋敏感期”的体验,和成人的恋爱、婚姻是两回事。

  “‘过家家’应是孩子自然而然的行为,没有任何外力的促成,是儿童天性的显现。”好好成长工程亲子教育委员会委员、家庭教育金牌指导师黄磊[微博]认为,“但作为一个幼儿园,主动促成、举办集体性的这种事情,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来说,确实有点儿过了。”

  黄磊说,孩子进入“婚恋敏感期”后,会对成人的婚姻关系感兴趣,从而会出现“我要和谁谁结婚”的想法,这时候家长和学校对这种心理都不能避讳,但要因势利导,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回答和疏导。给予孩子正确回答后,应更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就能很自然度过这个阶段,但若举办一场集体“婚礼”,反倒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很自然就能度过的一个问题给强化了。

  “这可以是一种尝试,但不提倡。”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研室组长梅纳新表示,从认知上来看,孩子们懵懵懂懂,并不理解结婚、婚姻是什么,幼教专业人士应该去淡化,而不应去突出;从社会发展性和孩子情感上说,过早接触这些东西,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不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不宜提倡。

  一位专门研究两性关系的专家说,这事应该有专业支持,不然可能好心办坏事。有时,多一句就变成好的性教育,少一句就变成坏的性教育。如果这所幼儿园确实只是彼此真的喜欢的同学自愿搭对,而且在“婚礼”过程中,教师强调:婚姻是责任,是成年人的事情。我们现在只是排练,是游戏;是使我们学习相互爱,相互帮助,相互承担责任;同时也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扶育孩子的辛苦,等等。还强调,单亲家庭不缺少爱,离异父母也爱孩子,等等。如果这些都有,那至少可以打60分。否则,60分都没有。

  家长:对幼儿进行健康性别教育应有备而来,孩子不问,成人不可主动“启蒙”

  上海开鲁路幼儿园小班教研组长吴湫蓉在多年执教过程中发现,中大班的孩子特别喜欢角色扮演游戏,跟着父母参加婚礼归来,有的小姑娘就喜欢披着纱巾、戴上小皇冠,告诉老师,“长大也要当新娘,因为新娘很美。”此时,吴老师不会强化“婚姻”的观念,而是从孩子对美的向往加以引导,鼓励孩子到教室内的“美容店”“化妆室”玩游戏。

  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已进入“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孩子之间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一方面是对成人世界的简单模仿,另一方面是一种性别意识辨别的开始。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杨少萍主任医师称,帮助孩子树立起性别角色的概念,不是一两次游戏就能“立竿见影”。

  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健康性教育呢?杨少萍主任说,家长首先要直视这一问题,自然地对孩子解释。如果孩子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对于四五岁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的解释,如“爸爸妈妈很相爱,结婚后就有了你”。对于小学、将近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可以学习一下孩子的生理课本或性教育书籍,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可以做到“有备而来”,进行科学解释。

  教育专家尹建莉[微博]曾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尹建莉认为,孩子问到“性”,成人正确解释就行;孩子不问,成人不可主动“启蒙”。“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尹建莉说,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

  呼吁:儿童性别教育应循序渐进,操之过急和成人化趋向对孩子有害无益

  “婚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幼儿园的孩子不可能理解婚姻的本质。盛大的仪式反而容易让孩子们将婚礼和婚姻混淆,不利于其心理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微博]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钱文认为,希望通过一场婚礼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只是大人的主观愿望,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时,孩子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对喜欢的异性小伙伴说“我喜欢你”甚至“我爱你”。钱文博士强调,3至6岁孩子的“喜欢”和“爱”,只是表达单纯的友谊,表示他对某个伙伴某方面能力的欣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给孩子适当的性别教育,才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职责所在。小班的孩子或许只能从外貌特征对性别有所了解;从中班开始,可以逐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到了大班,应该逐步让孩子产生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性别期待”,例如,男孩应该勇敢、有情有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女孩应该做事细致,善于表达和沟通等。

  钱文博士建议,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应该结合儿童的特点去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是把孩子一下子推向“成人世界化”的简单模仿。孩子间的喜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至于“自由恋爱”更是谈不上了。如果教育引向操之过急,性教育一蹴而就,就可能使孩子速成为“早熟品”,这同样是违背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

  现在社会出现了小孩成人化趋向,一些电视栏目、商家活动、影视剧场面镜头等有着不可推卸的误导催化作用,有的还因此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性早熟性行为现象。作为学校应该帮着正确矫正引导,进行恰当的“性教育”。拿出符合几岁孩子儿童心理特征的性教育,而非像这样过于夸张走样的性教育。此外,如果孩子过早地进入了夫妻角色定位,待到其长大懂事后要真正回归到本真的夫妻角色定位将会很难。(本报记者 乔雪梅)

  (原标题:为幼儿办“集体婚礼”有点儿荒唐 性教育简单“拔苗”对孩子身心无益)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