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杭州一所小学日前举行运动会,一位家长[微博]微博爆料:“小学运动会入场式,一个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从场内被扶出来,1个小时内,居然有20来个孩子快晕倒了。”(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2版)
我从来也不否认,中国的孩子应该更经得起“摔打”,国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似乎应该更“狠心”一点。这方面,可以援引的例证和数据很多,比如,一说起关于孩子的教育,人们就会想起20年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微博]那篇有名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同样是风风雨雨,似乎那些日本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更吃苦、更自立……还有,中国的家长似乎普遍更“护犊子”,见不得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更不要说“晕倒”了,等等。
在孩子成长的天空中,确实不应该只有无微不至的呵护,也应该有一些风雨,“雷霆万钧”或许太过,“斜风细雨”总归还是适宜的。有了这样的环境,孩子可以成长得更为壮实一些。
这些道理无比正确,不过问题在于,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必要一定要适应那些外在的“华丽外衣”,甚至只是在很多冗长的、刻板的仪式上充当无助的道具?
换句话说,杭州这所小学的孩子纷纷晕倒,症结似乎并不在于运动会的开幕式有多么冗长,也不在于孩子的体质是多么不强,而是在于他们为什么总是要被强制参加类似缺乏主动性的乏味的宏大叙事?
小学生的运动会,即便人数多达两千多人,也完全没有必要照搬奥运会之类的宏大场面。其一,这种成人化的宏大场面不符合小学生的趣味,置身其中的小学生更像是一颗颗被动的棋子,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些空洞的、僵硬的集体概念,对于他们而言,走马灯一般的领导讲话,不过是冗长的说教而已。
其二,运动会应该体现出每一个小学生的参与感,而不是什么过于严苛的“纪律”。那些规矩站立、声息全无、行注目礼之类的要求,无异于对小学生身心的极大束缚,并不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充其量,是在训练一批批的“乖孩子”而已,不仅背离了体育的精神,也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这些年来,公众每每看到小学生在类似的集体活动中晕倒,或者虽然没有晕倒,却又不得不充当无聊的列队欢迎者的新闻。公众久而久之,甚至有些习焉不察,见惯不怪了。必须指出,孩子在这些场合的晕倒,与体质关系可能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工作者相沿成习的“华丽癖好”、“宏大追求”,或者干脆就是过于物化的教育思维。
日本孩子在夏令营里为什么能吃苦?要知道,那是一种自发、主动、积极的内在驱动力,在驱使着孩子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反观我们的很多孩子,却往往是在被动地行礼如仪,这样乏味、空泛、僵硬的集体活动,怎么可能激发孩子们的主观情志?
表面上看,“犯晕”的是孩子,实质上却是我们一如既往的运动会组织方式,由来已久的我说你听的教育指导思想。不信,让孩子们自己搞一点趣味运动会,哪怕时间再长,相信也少有犯晕者。要之,孩子犯晕,学校应该“体检”。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