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签订暑假公约:学习做家务换物质奖励

2013年07月17日15:40  北京青年报    

  这几天,网上疯传一张“暑假公约”,为了鼓励儿子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父子俩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里要求儿子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学习三小时,帮爸妈做家务,并每周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次。为此,孩子将得到各种物质奖励。暑假到了,小鬼当家,这样的“公约”能让孩子过好暑假吗?怎样做才更好?

  签订“暑假公约”别忽略孩子的意愿

  ◎素颜简心

  前几天,我到朋友家闲坐。进了门,才发觉朋友脸色不太好。坐下来一问,原来她刚教训过女儿,起因是女儿违反了“暑假公约”。

  朋友的女儿佳佳开学后就要升初中了,可她数学成绩不太好。朋友就想利用暑假让她好好补习一下。为确保成效,她还一本正经地和女儿签订了一份“暑假公约”。公约一共有8条,写了满满一张A4纸,内容包括每天起床时间,复习多少功课,做多少习题,自测分数达到多少才能出去玩等等。看着贴在冰箱显眼处、签署了朋友和女儿双方姓名的这份“公约”,我有点替佳佳难过:这哪里是在过暑假啊,分明是在过“苦”假!

  “这份‘公约’是和佳佳商量后制定的吗?”我感觉“公约”有失公平,明知故问。

  “当然是我拟定的,你让她参与制定,她才不会把学习放在首位。”朋友理直气壮地回答。

  “那你就有点强人所难了,这样违心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履行起来确实有困难。换成我,恐怕也很难照办。”

  接着,我帮朋友分析了“公约”的欠缺以及佳佳的逆反心理。

  每逢暑假,家长[微博]们对孩子的安排通常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放任不管型,这类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紧张了一学期,好不容易放假了,就应该让孩子彻底放松一下,结果造成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天;二是笨鸟先飞型,家长认为孩子智力一般,只有利用假期多努力,才能在下学期赶上其他同学;三是四处上“班”型,不管孩子有无兴趣,就擅自为孩子报了绘画、舞蹈、英语等一系列培训班,整日带着孩子下了这“班”上那“班”,疲于奔命。

  显然,朋友属于第二种类型。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做法却不无偏颇之处。其实,孩子的假期,首先应该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古人云: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放假就是为了让孩子放下包袱、放松心情,轻轻松松过假期。倘若家长违背规律,仍一味让孩子“死啃”书本、疲于上“班”,那么在长期重压下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孩子一旦失去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据此,我建议朋友从以下三方面修改“公约”:一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不应该流于形式上的时间限制,而应该强调学习效果。其实暑假期间没必要每天都学习,那样感觉不像放假。暑假作业也没必要一放假就写完,这样等开学时容易忘掉上学期的学习内容;而放到最后做效果同样不好,可以每周做两天,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二是陪孩子多读好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带孩子去书店,让她自己选,家长帮忙把关。三是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城郊或乡村旅游,既开阔眼界又能锻炼身体,还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先放松下来,在玩中学、学中玩。心情好了,攻克学习难题自然就更有动力了。

  家长  感悟

  好孩子

  不是“奖励”出来的

  ◎张蔷薇

  去年,十岁的外甥女小欣在我家过暑假,欣妈给她列了一张长长的暑期计划表,把小欣整个暑期要做的事情和每天要做的事情都详细地罗列了出来。

  我仔细研读过那张计划表,内容囊括了衣食住行、课内学习和课外兴趣等,诸如每天作息时间、每天吃多少饭喝多少奶、每天完成几项作业练字几页、每天游戏时长、练琴时长和散步时长等等全部一目了然。

  欣妈对我说:“您只要负责监督就行!”监督一个十岁的孩子,这任务对我来说有些艰巨。不过让我称奇的是,小欣竟然非常愿意被监督,每天早上起床后她立刻会跑到我房间来报到、吃完饭后马上会把碗底露给我检查、每天练完字后会主动过来找我签字、晚上即使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能按时上床。

  我忍不住对小欣大加表扬,小欣很快和我混熟了,每次听到表扬后都会莫名其妙地冒出那么一句话:“那你奖励我什么呢?”比如我说:“小欣这么早就起床了?”小欣马上问:“那你奖励我什么?奖励我晚上晚睡半小时吧?”我说:“小欣把饭都吃光了!”小欣紧接着说:“那你奖励我今天多吃一个冰激凌吧!”我说:“小欣今天的字写得真漂亮。”小欣问:“那你奖励我明天少练一页吧!”这话怎么越听越不对劲啊!

  可是小欣觉得很对劲,小欣说:“我妈平时就是这样奖励我的呀!按时起床、按时睡觉,可以奖励我多玩半小时电脑;好好吃饭可以奖励我吃个蛋糕或冰激凌;练字练得认真就可以减少页数;考试成绩好,我妈会增加零花钱奖励我;我妈还说,如果我过几年考上重点初中,她就奖励我一台平板电脑。”

  看来是重奖之下出的“勇夫”啊!小欣的乖巧原来都是欣妈奖励出来的。问题是,现在小欣已经学会了和大人讨价还价来完成任务,或许在她小小的心目中,她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奖励,她完全意识不到很多任务原本就是她自己该做的事情。

  如果没有奖励呢?小欣会怎样?我突然很好奇,我告诉小欣:“我不监督你了,你爱干嘛就干嘛,反正我也没奖励给你!”小欣先是半信半疑,在确认我不会向她妈告密之后变得很兴奋,抱着我亲了又亲。

  吃饭点,小欣果断地要求我少盛半碗,她想等会儿吃个冰激凌。我把营养书翻给她看,再给她看营养不良的小朋友照片,看完后她很乖地扒拉完了所有饭菜。下午,小欣说她不想练字,我说:“好啊!反正字是为你自己练的,以后你长大了,写很丑很丑的字,人家都说,天啊,这是美女小欣写的字啊,比狗爬的还难看啊!”小欣听完格格笑着抓过了练字本。临近睡觉点,小欣不想上床,我告诉她:“小朋友都是在睡觉的时候长高的,不睡觉的小朋友会长得比别人矮!”小欣不信,我把生理书念给她听,听完后她麻利地爬上了床。

  父母给孩子规划人生、设定远近目标实属正常,但把孩子该做的事情通过奖励的方法来得以实现,这种教育方法实在不敢苟同。奖励作为外来刺激,确实能让孩子暂时兴奋,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需要自身内在动力。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该把孩子的内在动力放在首要位置,把孩子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的人生道理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终极目标。

  教师 指导

  假期要规划不要规定

  ◎张晓彤

  现在许多家长喜欢规定孩子的未来,哪个专业好,哪种技能重要,哪些爱好必须有,哪类职业有发展等等。由此就细化分解到规定孩子每一天要做什么。他们的出发点是给孩子一个设计好的、有规划的未来,而这些其实都是家长一厢情愿的规定。

  前不久在电视里看到,一位父亲看到孩子生下来身体不好,就从小让孩子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从起点上看,这是非常好的。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可父亲对孩子仍旧实施着严格的控制,包括每天的活动时间表,细化到每一分钟。

  孩子的母亲对此非常反对,父亲却根本听不进去,认为没有他的规定,就没有健康的儿子。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童年是不是快乐的,他经历了多少“规定”的时间。但我知道,这样的严密控制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对一个孩子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影响。

  许多家长在咨询时对我说:“就是因为小时候我妈没时间管我,我才没有好的未来。我现在就要管好我的孩子,让他将来不像我现在这样怨恨父母。”管,这一个字,剥夺了孩子的快乐,让他变成一个小囚徒。我时常问这些家长:你没有被剥夺自由,你不知道失去自由的滋味。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