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孩子规定假期生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孩子的假期当然不能指望他们自己控制好,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微博]帮助孩子做出假期规划,然后协助和监督他们落实。这个过程是由孩子主导的,家长更多的是给出建议和支持。
记得朋友的女儿上高二时,她们在假期规划了旅行、组织小学同学聚会、完成作业等。这个规划宽泛,是孩子自己最想做和必须做的事的集合,在把时间分配做好后,她们开始为落实计划设计方案。
旅行,目的地是云南。这个方案中需要为旅行准备资金,除了家长给出的一部分外,孩子需要想办法自己挣。于是,放假前的半年和假期的前半程,小姑娘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攒钱。同学聚会,她规划了时间、地点、AA制等环节。作业,这是每天必须要做的,还要加入出游期间的影响,因此每天是两个半小时。
这样的假期规划,简单、明了、可行,孩子不仅愿意去做,更乐意去做。虽然打工非常辛苦,组织活动特别麻烦,但她一点没有怨言,因为这一切不是规定,是她对自己的兴趣和义务的规划。整个过程她妈妈只是提出一些建议,包括旅行订票、订房,全部由孩子独立完成。假期过去之后,我发现朋友的女儿不仅是成长了,而且自信了。
规定是用来约束人的,企业规定过多,作为成人的员工会逆反,更何况是未成年人。而规划是激励人的,学会正确的规划假期,就是教会他们规划未来的学业、职业、人生。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帮助孩子还是制约压制孩子的不同教育理念。可见,真正要教育好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们一起,学习规划未来的日子。
专家意见
家长管理孩子,请放弃驯兽思维
◎鲁稚
有的家长喜欢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达到某个目标,就给予奖励,达不到则给予惩罚。这看上去一本正经,但其实颇具喜感,因为“约法”所规定孩子应做到的,譬如做作业、做家务、少玩游戏等,往往是他本应做到的,如果做到了,与约法并没有多少关系;如果做不到,你就是奖一座金山,孩子还是做不到。“约法三章”在军队和组织里是铁血管理,在家庭里则多半带有玩笑性质,或者只是在约法时“打打鸡血”而已。
要知道,物质上的奖惩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其实很小。记得儿子在小升初那年告诉我,一个同学的妈妈许诺说,那个同学如果毕业考试平均分过了90,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结果他超过了90分,得到了游戏机。儿子很羡慕,说自己平均分也90多了,可我什么都没给他买。我说,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些如果我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
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用物质收买孩子,效果非常可疑。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所提供的动力也非常有限。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可有可无,一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放弃。所以,某些看起来生了效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
譬如学习,物质刺激只能激起短暂的兴奋,学习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项旷日持久的活动中,物质刺激的兴奋感会很快失效,学习也就很快回归常态,该怎样还是怎样。学习成绩并非可以随意提高,再大的悬赏,没有能力的支撑,目标也无法达到。在奖励面前,孩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达不到,也只有放弃。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
从来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靠物质奖出来的,相反,物质的刺激说不定会起反作用。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这就把整个事情搞颠倒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让孩子真正懂得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能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学习才是可持续的。学习是这样,工作、生活都是这样,孩子终会长大,终将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总在为别人的奖惩而生活,与奴隶有什么两样?
曾经看过一个驯狗的电视片,狗因为贪图人的奖赏,害怕人的惩罚,终于改变天性,成为人希望它成为的样子。对狗来说,谁掌握食物,谁就是主人。食物是工具,狗服从于工具,狗不是自己的主人。
人的自我意识比狗强,“驯人”比驯狗要难一些。因而,作为驯服人的工具,就不只是食物,还有精神的、物质的,各种各样,或隐或显。它们或并不以工具的面目出现,让人难以判断,难以提防,但后果都是一样——让你做不成自己!
家长如果把赏罚当成塑造孩子、管理孩子的手段,就犹如马戏团的驯兽师,你按我的要求做了,给你一个奖赏;不做,就是鞭子!这样建立起来的,只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而不是人性的培植和智慧的开启。这种所谓的塑造和管理,更像一种统治术,而非真正的教育。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有梦想的孩子不寻常》等。)
学者观点
怎样让“第三学期”过得更有意义
◎付小平
暑假已经开始了,不少孩子可能还没有规划好自己两个月的假期。对于家长来说,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于是,网络上就出现了一对父子用一纸公约来约定暑假安排,在这份公约里面列举了孩子需要做到的一些事情,大部分任务都与家长的奖励挂钩。
我赞同家长帮助或者引导孩子来规划自己的暑期,但是对于做到了就奖励的措施不太认同。其实,假期本就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时间,最好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自己做主、自愿安排、自主完成。如果家长对于每件事情都附加上奖励措施,那么本属于孩子自己主动做的事情,就可能会变成为了完成任务而获得奖励的被动行为。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自觉性,即使他按照要求去做了,过程中很有可能也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因为他是冲着奖励而去完成的。
假期应该是一个劳逸结合、培养兴趣、放松心情、拓展视野的时间段。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并非忙碌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并非成天浸泡在应试作业和练习之中,而是热情拥抱大自然,积极体验大社会,快乐阅读经典名著。
但是暑假又不仅仅是完全放松、无所事事的一段长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卡尔·亚历山大对650名学生学习成绩长期跟踪发现,暑期长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利用得好的孩子往往比只看电视打发时间的孩子进步更快,因此暑期完全可以成为孩子们“第三学期”。
我想提醒家长一点,这个“第三学期”并不是孩子还得像上学的时候一样,天天在听课和作业中度过,我们要考虑的是在这个“第三学期”怎么寓教于乐,怎么松弛有度,让孩子的暑假过得有意义、过得充实,这比给孩子很多奖励重要得多。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孩子既不在“第三学期”荒废时间,又能让孩子自主、自愿地充实假期生活呢?这是值得家长和学校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三学期”虽然并不见得要和其他学期一样高强度、高要求,但是也需要计划和安排。在放假之前,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想想他愿意利用假期去做的事情,想去完成的任务,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鼓励孩子把这些需要做的事情和目标制定一个计划,由孩子自主达成计划。而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同样需要家长为孩子创造条件才能实现。
1.鼓励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自己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因为平时学习繁忙而顾不上,假期应该允许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面,孩子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会得到很好的呵护,这股劲头一般也会延展到自己的学习上。看似浪费了孩子的时间,殊不知却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
2.鼓励孩子阅读
朱永新[微博]老师有句名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14岁之前是一个人的阅读关键期。孩子平时学习太忙,没有太多时间读课外书,假期正好是一个好时间段。我建议这样的阅读不要带有太多功利的色彩,也不要强行让孩子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很多好书,只要孩子真正用心去读了,对他的影响就会是潜移默化的,不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3.鼓励孩子外出旅行
暑假是一个旅游的黄金时间,但旅游并不只是休闲娱乐的功能,孩子们更能在旅行中得到成长。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提前做好功课,对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做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去深度体验、感受,并引导孩子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4.鼓励孩子参加运动
曾经有学校做过统计,假期以后有九成孩子会长胖。假期里面吃得好、零食多、不运动就是肥胖的罪魁祸首。让孩子多外出活动,疯跑打闹,流流汗,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同时还能防止孩子的体重增加过快。
5.鼓励孩子体验社会
如果能为孩子找到一些社会实践或兼职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可以增进孩子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同样也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
6.鼓励孩子完成作业
当然,假期孩子们还有重要的作业任务要完成,我们也不要忽视。除了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比如,从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类中各选几个,让孩子自己选择。
(付小平,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微博]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即将出版新书《把孩子温柔地推开》。)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