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开学家长难淡定 分班排座样样纠结(图)

2013年09月02日16:21  北京晚报    
今天,京城逾17万小学新生坐进了一年级的课堂。今天,京城逾17万小学新生坐进了一年级的课堂。

  新校园、新文具、新伙伴,新鲜的是孩子;分班、排座、送礼,纠结的是家长[微博]

  一关过了还有一关,家有学童,父母就真的再难淡定吗?

  【嘀咕】

  分班大计:“一班”不一般?

  作为“入学第一步”的分班,往往令晋升为“小学生家长”的父母们无比在意。每个细节都恨不得掰开揉碎,用放大镜“解读”,心情也随着一遍遍分析而跌宕起伏……

  当报到那天看到女儿被分在了六班,苏琳形容自己心里“咯噔”了一下。学校虽然一直强调抓阄儿分班,每个班都是一样的,但在她的印象中,“一班”通常才是最硬的关系、最好的班。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说啊!”苏琳朋友的孩子也是今年上学,这几天QQ签名就骄傲地写着:“祝贺某某小朋友进入某某小学一年级一班!”看看,人家炫的不光是名校,还有“一班”!再想想女儿的“六班”,苏琳心里就不太舒服:“择校的时候我托了人,到了分班这一步就没再‘努力’。总想着小学一年级,班与班之间能差到哪儿去,不如一切顺其自然。”

  曾经以为自己“想开了”的苏琳,无法淡定面对女儿被分到靠后班级的现实。新生家长会,校长在台上介绍各位班主任,她在底下后悔犯嘀咕。谁知校长说到六班班主任时,还补了一句——她也是一年级年级组长:“哎呀,年级组长,应该还是比较强的吧?我立刻就放心了。”

  清楚了班主任老师的“来头”,苏琳笑言接下来看什么都顺眼了:“有‘前辈’告诉我,老师太年轻经验不足,年纪太大精力不济。三四十岁的年富力强,她自己的孩子也在上学,更能体会家长的心情。看上去这个老师年纪正合适!嗯,‘一班’不‘一班’的也无所谓了。”

  像苏琳一样为分班犯嘀咕的家长大有人在。据报道,东交民巷小学今年采用全程录像的方式保证“阳光编班”,并播放给新生家长观看以令家长安心。更有看不到自己孩子学校分班过程的家长,把分班后贴出来的一年级各班名单全部拍下,回家认真研究“规律”。发现每个班都有“两三个姓李的、三四个姓王的”,感觉确实像是通过电脑按照姓名的大写字母依次分配,才肯相信学校是“随机均衡编班”。

  更有甚者,哪怕只上一年的学前班,分班也是件大事儿。小徐5岁的儿子今年入读学前班,奶奶去开家长会,回来喜滋滋地汇报说,看到老师叫班里一个家长出去谈了很久,猜测或许有老师熟人的孩子在这个班。此外,只有自己孩子班级对应的活动室在阳面,其余班的都在阴面。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奶奶判断,孙子所在的班应该是个“好班”。

  回声

  小循环:小学老师三年一换

  盛老师(小学英语教师):小学班级主要取决于老师,坦白来讲,老师的业务水平、负责任程度的确有所差别。但小学实行的是“小循环”,极少有一位老师把班级从一年级带到毕业。比如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是一批老师,包括班任和科任,四至六年级就完全换成另外一批老师了。且不说现在分班都是平均分配,即便有所差别,家长费尽心力把孩子安排在“好班”,顶多也只能管上三年。事实上换老师往往还不止这一次,实在没有必要想太多。

  【嘀咕】

  排座学问:孩子坐在最后一排……

  班分好了,坐哪儿?靠前靠后,是正是偏?身边的同学调不调皮,男孩还是女孩?纠结完了分班,家长们的目光紧接着聚焦在“排座”这个更具体的层级。

  孙先生的女儿发育很好,个头在同龄人中偏高,将近一米三。这本来很是令他骄傲,但得知女儿因为个头较高,座位被安排在了最后,他又有些苦恼。“孩子刚上学,注意力不集中,当然希望能尽量靠前,在老师眼皮底下。离得太远,老师能关注到吗?而且后面一般是小男孩多,万一淘气,会不会影响她?”

  小姑娘倒是不介意,一再跟爸爸确认,“能听见”、“能看见”,孙先生决定暂且静观其变:“我们小时候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啊,让坐哪就坐哪,家长也从来没关心座位的事儿。可现在看到孩子被放在最后,心里真是酸酸的。”

  儿子同样被排在最后一排的章先生,正准备去找老师“表示一下”,这也缘于一位“过来人”的指点:“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女儿上五年级,按成绩、个头来说,都应该是班级中间靠前的位置。小姑娘原本在第三排,调了两次,现在是倒数第二排了。”章先生称,据朋友分析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太介意孩子的座位,从来没麻烦过老师。有家长去找老师调座,估计是看自己比较好说话,就换了女儿的位子,“看朋友的意思,也颇为自己的‘清高’后悔,好在只有最后一年了。他告诫我,对座位不满意要尽早去找,而且以后不能让,让了一次就有第二次。”

  回声

  按身高:坐下来还要再观察一遍

  冯老师(小学语文教师):新生的座位基本是按身高来排的,男女生各站一队,然后顺着排。排完座总有家长来找,说孩子视力不好,或者个子矮。我让家长看,他真的不算矮了,家长又说,他站起来高,一坐下就矮了……确实有上身比较短的孩子,都坐好后我们还会再观察一遍,个别调换。排完前后是固定的,横向每两周调换一次。

  偶尔还有坐在第一排的孩子家长来找,说怕吃粉笔灰,最好能放在二、三排。可大家都想坐中间的“黄金座位”,前后谁来坐呢?其实我们对于坐在后面的孩子,都是有意识地多加关注的。低年级老师上课,会经常在教室里走动,谁回答问题,就走到他身边,同学们的目光都能吸引过来。

  【嘀咕】

  教师节考验:

  “表现”一下,先发制人?

  孩子终于顺顺当当坐进课堂,本以为能松口气,且慢,考验马上就来!开学一周后就是教师节,指不定有多少家长铆足了劲准备“先发制人”。你呢?要不要“表现表现”啊?

  到底买哪种“卡”,已经让张旭纠结好几天了——超市卡太普通,商通卡?世通卡?首付通?易世通?最好商场超市都能用,店面多一点,万一老师不收,自己还能拿来用。选择送卡,是因为小小的不引人注目,“总不能让孩子拎一大盒月饼吧!”

  对于给老师送礼,家人的态度其实并不一致。张旭的父亲担心,开学刚一周,贸然送礼会显得唐突,不如跟老师熟了之后再送。老公则觉得,送了这一次,以后就没法“解套”了。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给老师送过蛋糕卡、超市卡,反正是都收了。不知道小学老师的喜好,总得先试探试探啊。”张旭认为,刚开学,正是“套近乎”的好时机,没准老师对孩子“一下就记住了”,以后会多加照顾。

  王先生的领悟则来自亲眼所见的一幕:第二次开家长会,他亲眼看见班主任老师把一个信封还给了某位家长,说“这是你们给学校的回执里夹的。”不用猜也知道,里面肯定是卡。目睹了校方的“清正廉明”,王先生却更不放心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么早就有家长行动了,我也得有所表示!”

  一位“前辈”教了几招给他:从网上订鲜花加水果的礼品组合,直接送到老师办公室。水果可以吃,花又漂亮又有面子。或者,孩子肯定要给老师做贺卡,贺卡是带信封的,就把卡封在里面:“我担心要是老师不看这些贺卡呢?结果‘前辈’鄙视了我一眼说,这点儿事,老师都懂。”王先生叹了口气,“我也没指望老师特别优待孩子,但别人都表示了,我什么也没做,不就显着我们不懂事儿了吗?”

  回声

  退礼品:会偷偷装回孩子书包里

  盛老师:我是真心认为不必送礼的,况且过于贵重的礼物,老师也不敢收。通常家长让孩子带来的东西,老师会偷偷装在孩子书包里退回去。如果一定要送,孩子亲手制作的礼物更能表达心意,比如画一张卡片,稚嫩的字迹和语言,看起来心里暖暖的。或者送些老师能用得到的东西,比如批改用的红笔,可爱的卡通图章,作为奖励给孩子盖章,很受欢迎。

  【正说】

  背后没“组织”

  家长变“囚徒”

  熊丙奇[微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教育部明确规定随机均衡分班,不许分重点非重点,各个学校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贯彻。比如电脑随机分配、实行抓阄儿等,打消家长顾虑。

  对于排座,家长是过于焦虑了,不要太追究这些细节。北京现在都是小班化教育,一个班三四十人,不可能说前几排听得到后几排就听不到了,那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误解。从学校而言,也要树立其基本的原则,比如按身高、男生女生搭配排座,绝不能按成绩划分,“差生”在后面,会给家长传递错误意识。

  教师节送不送礼,其实是参与博弈的家长陷入了“囚徒困境”:如果其他家长送,自己不送,将影响孩子;如果其他家长不送,自己送,则对孩子有利。这样分析下来,家长认为有利的选择是送礼。事实上,“都不送”才对所有家长都有利,但由于家长彼此信息不畅,很难达成。

  分班、排座、教师节送礼……背后都是因为没有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在学校面前比较“弱势”。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家长委员会要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监督、评价,是维护受教育者权益的重要力量。

  主笔 魏婧 张棻

  插图 宋溪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