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时刻不忘孩子的心理健康,用爱和真诚去教育孩子,让他们学生面对挫折,珍爱生命。前不久,北京某中学生被老师罚站3个小时后跳楼自杀,令人痛惜。悲剧背后我们要反思,为何体罚屡禁不止,孩子为何如此脆弱?青春期阶段孩子的心理教育,犹如一记警钟,再次在我们耳边拉响。本期我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近日一项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查结果也显示,初中前后孩子出现自残的比例最高。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微博]心理学院院长、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傅宏教授也表示,升学期的孩子则通常会出现失眠等心理波动,青春期更应该引起家长[微博]和学校的关注。
自我伤害更多发生在青春期
“初高中升学前后带来失眠、焦虑的问题比较多,但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并不多。”傅宏注意到,严重心理问题跟青春期的关联度更高,“比如有的孩子会自残,用刀片伤害身体,轻一点的在手背上划,重的在肉多的地方划,更严重的用烟头烫。”从调查数据来看,自残、自杀、情绪低落、反社会行为更多的表达在青春期,跟升学的关联度并不高。“这个问题过去是被忽视的,社会更关注升学带给孩子的压力,其实升学本身带来的压力是有限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欲望变得强烈,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就会出现焦虑、痛苦的情绪。”傅宏教授认为,如何平衡青春期能量的释放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他建议教师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变化,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融入社会的方法,实现自我价值。
过度补习心理问题发生率高
有研究显示,学生一周内补习时间不到1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7%,补习1~2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为2.7%,3~4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3%,5~6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5%,补习7~8小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升为4.9%,补习8小时以上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9.2%。
专家建议,学校首先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消耗能量,而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写作业;教师、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说教,尤其是家长,应提早接受孩子的成长。
两成中小学生想过离家出走
该普查在离家出走率一项中显示,24.6%的中小学生曾想过离家出走,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23.7%和25.3%,无明显性别差异。专家们发现,离家出走意念与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处境呈显著负相关,即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学生,不太可能会产生离家出走的意念。“就像你一个人在路上走,很多人在看,你走着走着就会不自在,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心理有先天‘缺陷’。”
傅宏认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与父母之间关系好坏有极显著的关系。中小学生的父母关系极为重要,父母关系越差则儿童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父母关系从和睦到离婚不同水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依次为2.9%、5.2%、8.7%、7.4%、9.3%和4.4%。总的来说,父母关系差会直接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受父母关系影响较小,心理问题发生率与父母关系无显著关系。
“暴力”孩子多有心理问题
与人打架次数多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概率高。在中小学生中,从不与人打架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5%,打过1次的为5.2%,打过2~3次的为6.3%,打过4~5次的为13.5%,打过6次或更多的则高达17.7%。结果显示,攻击和暴力倾向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更高。
“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慢慢没人愿意跟他玩了,他就慢慢会改变。”傅宏说,“儿童在欺负与被欺负的环境,比学习知识重要的多。”
众说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为什么这类事件屡见不鲜?难道只是教育的弊端?在我看来,我们一直关注孩子知识、品德的塑造,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得到了很多的呵护,但是却很少被关注内心的需要。现在斥责教育体制,不若在教育中多去深入学生的内心。
强烈要求教育部从小学三年级增加生命科学:内容包含对生命的形成、理解 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在成长中面临的困惑以及难题时如何调整心态等等。
——孙建霞 北京市昌平一中教师
教育应该更人性化
教育要更人性化,要尊重学生,学生幸福健康的成长,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认为孩子们在成年前的心理不管怎样都是脆弱的,需要的是理解、尊重、沟通、理性的惩罚,而不是羞辱。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们的心理健康,要呼唤生命的教育,抛弃刻板的灌输、说教。
——左娅 北京市海淀区学生家长
专家建言
心理教育不可忽略
孩子自杀的原因,与孩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像小颜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通常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会过于夸大体罚的后果。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教师、家长尤其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不能因为孩子学习好而忽略心理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仍要以尊重为基础,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孩子因材施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教师、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动向,不能只一味要求孩子的成绩。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并在校内增加安全保障,防止孩子在学校因玩耍而受伤。
——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
域外经验
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由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承担。他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努力将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联合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孩子在一种安全、健康、充满合作精神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工作的最高准则之一,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隐私。
文/本报综合整理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