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好教材当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2013年12月11日16:16  现代教育报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近日,北京某中学自编的经济学教材引起争议,其焦点集中在:教材该不该过于实用?该不该把一个真实的学术世界告诉学生。其实,这一争议的核心指向——判断一部好教材的首要标准是什么?

  好教材的首要标准当然是科学性。然而长期以来,在教材编写者的观念里,科学性就成了“正确性”、“唯一性”、“去争议”:教材不应该把有争议性的、或尚未有定论的内容告诉学生,以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造成教学的障碍。这其实是对科学性的曲解,是对学生认识水平和批判能力的低估。

  就拿“价格谁来决定”来说,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价格的概念是,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是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在这所学校采用的《经济学》课本中,对价格的界定没有价值因素,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应该说,这样的表述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学术界不同的研究和认识成果。作为教材,科学的做法是理应把不同结论都告诉学生,以此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这个世界如此多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如此。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奥秘的兴趣,在主动的思考探究中学会学习。而我们的教材和考试已经习惯于“铁板一块”的描述,接受唯一性的标准答案,慢慢就形成“非此即彼”的认知思维模式,走进了教育理念的误区——教育理当面对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以偏概全。

  除“科学标准”外,教材编写是偏理论还是偏实用也是此次争议的焦点话题。有专家认为,中学不是大学,教材的编写还是偏基础理论为好。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归根结底,它反映了一个“以谁为中心”“为谁服务”的教育理念和认识问题。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正是在学科中心理念指导之下,教材编写给人以“呆板有余而活泼不足”之感,给人以“理论有余而现实不足”之惑——忽视学生的感受,恰恰是我们教材编写的短板。

  值得借鉴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很注重服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用性教材的编制比我们动手早、研究得也深。如果我们的教材编写还依然停留于偏重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心理,必然束缚学生对生活的多侧面观察和体验,制约认知水平的发展。

  正是由此,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之后,课程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国家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给予很大的空间,许多学校开发出了生动活泼、贴近学生也贴近生活的好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选择。但也应看到,要真正触及课改根本,仅有校本课程编写的积极探索还不够,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理当借鉴这些探索的经验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编写思路和标准上,多倾听学生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大胆革新,勇于破除旧有的条条框框。教材编写不仅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要贴近学术生态的现实,把一个真实的学术世界告诉学生,为他们打开想象、质疑和探索的思维翅膀。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