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小升初“面试入学”的公平忧虑

2013年12月19日14:02  南方日报    

  广州市教育局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未来“小升初”改革思路:一是明确免试招生的改革方向,叫停民校联考以及特长生、推荐生、外国语学校等考试;二是确定明年包括外国语学校在内的公办学校将取消笔试,改为以面试形式进行选拔。同时,抛出九大焦点争议问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放眼全国,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小升初”的招生乱象并不罕见,并且引发了一连串的公平质疑。比如,“就近入学”催生天价学位房、“择校入学”推高上学成本、“联考点招”变成掐尖比赛、“自主招生”联动“条子、票子、关系”……上月,本报曾刊发《“小升初”:从明考到暗战》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不容否认,这些招生方式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背景下,对于学位供不应求的名校而言,越是灵活性比较大的招生方式,就越容易产生寻租空间,越容易诱发暗箱操作,越容易引发公平焦虑。因此,对于那些“无权、无钱、无关系、无学位房”的“四无家长[微博]”来说,他们更希望学校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换句话说,就是重回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老路。像这样的公平焦虑,其实不独出现在“小升初”招生过程中,在各个层级的招生就业问题上、在各类竞争性资源分配问题上,同样如此。

  广州市教育局设定的“免试招生”改革方向,毫无疑问是契合国家教育改革整体方向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作为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免试招生”有助于把成千上万的孩子从沉重的应试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释放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免试之后如何招生呢?考试之外的依据是什么?倘若全部采用诸如“摇号”这类随机方式,或许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家长的公平诉求,但无疑会助长“听天由命”的思维,不利于教育水平和效率的整体进步。无论什么样的改革,都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小升初”也不例外。目前确定的“面试入学”方式,算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招生方式。但实施起来,同样会有被异化的担心:一方面担心面试异化为证书、特长、荣誉比拼,相反只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担心比较灵活的面试容易被权钱腐化,难以抵挡“条子、票子、关系”的侵袭。

  不少教育专家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均衡教育资源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这完全是正确的废话,因为不均衡是客观实际,而且永远不可能完全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品。即便我们朝着均衡的方向矢志努力,在短期内也是很难见成效的。在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品的前提之下,我们难道要重回应试教育的老路吗?重回平均主义的极端公平老路吗?当然不能走历史回头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这条改革路必须想办法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偏移。近期,随着中国人民大学[微博]招就处处长被曝出涉嫌招生贪腐,社会对拥有自由裁量权的自主招生制度产生了质疑,呼唤刚性招生制度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我们必须明白,实际上招生方式本身并没有多少问题,有问题的是缺少有效监督的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言“不廉者,政令难行”,无疑讲出了腐败对施政的危害。事实上,公众的公平忧虑很大程度上恰是基于掌权者,而不是改革和制度本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打错板子,错将公平焦虑归咎于制度和改革。

  要化解社会的公平忧虑,无外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既然“小升初”改革方向已定,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公开增进社会的公平信心,祛除让人深恶痛绝的“条子、票子、关系”的影响力。“小升初”改革如此,一切改革皆是如此。 丁建庭

分享到: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