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教师“捆绑示众”体罚是审恶疲劳症

2014年01月03日11:09  现代教育报    

  近日,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两次被教师“捆绑示众”体罚,一次长达六小时,另一次则是在操场上当着众师生的面,给当事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为此,武进区教育局做出处理决定,将涉事的代课教师解聘,同时安排心理保健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12月17日 《扬子晚报》)

  不同的学生在身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有悬殊的差异,难免会和共性的管理规则发生摩擦、碰撞。这一次,面对打架的学生,老师采取了“捆绑示众”,是不折不扣的失范行为。

  “捆绑示众”说到底突破了教育惩戒权和体罚的边界,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这样的“暴力育人”,虽然从短期上起到了震慑和约束学生的作用,但是从长远上看,却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

  更让人痛心甚至寒心的是,“捆绑示众”发生在校内,其他师生尤其是教师和学校负责人竟然“看不见”、“没人管”,集体无视的麻木与冷漠,加剧了失范行为的升级。面对“捆绑示众”,人们并不缺乏行为能力,而是缺乏“多管闲事”的意愿——对恶行的冷漠实质上就是对恶行的默认,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恶行与非恶行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对恶行的冷漠甚至容忍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审恶疲劳症”,即对恶行感觉麻木、见怪不怪。与审美、审丑相比,审恶是一种更具社会性、公共性的态度。不论是“跟着感觉走”的集体盲从,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险防范,抑或是“自己顾自己”的个体化思潮,当人们可以为容忍恶行找到理由,不作为的冷漠旁观也就随之产生了。

  “捆绑示众”向我们提出的最严肃拷问,不是如何防止体罚,而是我们如何容忍了恶行,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正义。因此,如何终结“审恶疲劳症”,这样的时代之问,显然不能只让教育从业者回答。

  □文/杨朝清(湖北 研究生)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