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是北京市少年宫由景山后街搬到左安门西街后的招生首日,近万名家长[微博]带着孩子的拥入让新少年宫有点吃不消,大门口的电动门也一度被挤坏。当天,5700余个学位全部报满,很多没给孩子报上名的家长失望而归。(1月19日《新京报》)
为了给孩子抢个兴趣班的学位,家长们的“疯狂”似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北京少年宫如此“热闹”的招生场景,堪比春运人潮“有过之而无不及”。
少年宫被挤爆,苦了孩子,累了家长,忙了老师,这到底是谁的责任?诚然,北京少年宫对报名工作预估不足,没有超前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是该“吃一堑,长一智”。但家长们之所以会“一哄而上”,甚至不惜通宵排队、扛着孩子冲向报名处,还不是冲着优质教育资源而来,想让孩子赢在那条被忽悠出来的“起跑线”上。
在当下“唯分论教”的语境中,即便孩子再没兴趣的兴趣班,也少不了家长的“兴趣”,挤爆少年宫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虽说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境可以理解,但上不上声乐、绘画等兴趣班,却应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如果违背了孩子的意愿,硬着头皮、挤破门槛逼迫他们“入宮”、“上班”,表面上看是出自家长之爱、是为了孩子“好”,但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学习的灵气,剥夺了玩乐的权利,也极易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更是违背了教育规律。
挤爆少年宫,这种以爱为名的“伤害”更为隐性、更具杀伤力,也让人深感后怕。尽管家长们“爱拼才会赢”的教育观暂时很难改变,但最基本的要以尊重孩子为“底线”,保持应有的理性和清醒。要知道,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选择合适孩子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少年宫被挤爆,还得归结于教育资源有限上。从报道上看,北京少年宫是北京唯一的市级少年宫,但却要面向全市120万中小学生。
一方面政府投资的校外教育机构配置不足,另一方面师资强、收费低且得到社会认可的,更是凤毛麟角,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持续增加少年宫学位并因势利导的同时,如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学校、社区等教育资源并创出品牌,让孩子根据个性特色、兴趣爱好,学想学的东西、做想做的事情,才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真爱”,也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亟须思考并解决的课题。(徐剑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