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谁把学生逼进了“作业赶死队”

2014年02月17日16:22  现代教育报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开学在即,许多学生才想起自己的寒假作业还没有完成。近两天,在武汉市麦当劳、肯德基等多家快餐店里,出现了不少背着书包,聚在一起赶作业的中学生。这些学生被称为“作业赶死队”。(2月16日《武汉晚报》)

  无独有偶,在广州,不少中小学生这几天正加入“作业赶死队”,进行最后的疯狂冲刺。在广州某网站上,有妈妈发帖“吐槽”称,寒假包含春节,孩子根本无心写作业,家长[微博]也无暇督促。也有家长“晒”出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的寒假作业清单,内容之多让人惊讶。记者了解到,广州市一些中小学已经着手探索,以开放性、探究性的寒假作业代替传统的书面作业,但是也有家长认为这其实是在折腾家长。(2月15日《广州日报》)

  如果说,有这么多中小学生对传统的书面寒假作业“选择性遗忘”,还可以因为“内容多,形式陈旧”等原因取得理解的话,那么,对于一些最近流行的创新型、实践型作业,家长仍然选择了吐槽和不买账,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问题:在作业布置的内容和形式上,学生和家长该不该缺席?在倡导教育量身打造的今天,什么才是因材施教?

  诚然,就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习惯来说,最为熟悉也最有发言权的理应是学校和老师。按理说,应该有理由相信学校和老师会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同来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比如,针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些传统的书面家庭作业,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多布置些额外的课外作业。但问题就在于,即便是这样,也很难保证每项布置都符合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习的环境变了。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能事先征询学生及家长们的意见。此外,尽管学生平时多数时间在学校,但老师需要面对的学生很多,很难有精力和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学生日常在家庭里的品性和学习表现,这就更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不然,即便是那些在学校和老师看来是实践型、创新型的作业,也会因为出于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最终流于形式。比如,近来不少家长在微博上吐槽,称孩子所上的小学以“个性化作业”之名,布置出小报、做灯笼、废旧材料创意设计等各种作业,大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变成了“家长作业”,家长不得不“包办代替”。

  其实,不仅是学校,就连学生家长,也难逃把学生逼进“作业赶死队”的“元凶”之嫌,问题几乎和学校老师如出一辙:假期来临,不少家长只顾自己的意愿,想当然地忙着为孩子报这班那班,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其结果自然调动不起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积极性,加重学习负担,让他们不得不加入另一个“作业赶死队”行列中。

  其实,无论是传统的书面作业也罢,还是形式多样的实践作业也好,都各有其优劣。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了多少重复、机械的低效劳动。而要做到这点,不让真正的学习主体参与进来显然是很难有保证的。

 

分享到: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