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体罚教育”有无继续存在的必要?

2014年02月26日14:39  金羊网-羊城晚报    

  23日下午,家住成都市双桥路的10岁小女孩菲菲,因为不会背课文,外公用竹条打了她。听到哭声,菲菲的爸爸冲下楼阻止:“打娃娃只会吓坏娃娃,反而增加娃娃的逆反心理!”阻拦无效的菲菲爸爸气得拨打了110报警。但令人意外的是,来自腾讯大成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6000多名网友中,59.66%的网友认为“该打,有些处罚是必需的”。(2月25日《成都商报》)

  这个调查结果足以说明“体罚教育”在当今社会仍旧有着不小的社会基础和市场。这无疑就引出了一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体罚教育”在当今社会到底有无继续存在的必要?曾几何时,对不听话或者是不能达到家长[微博]、老师满意的孩子进行“体罚教育”,是我们的传统,极少有人能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完全没有尝过老师教鞭、父母鸡毛掸子或笤帚疙瘩的厉害。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体罚教育”逐渐没有了市场。但是一些家长甚至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发现,过于宽松的“零体罚式教育”,同样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早在1979年,瑞典成为第一个全面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但瑞典精神病学家埃伯哈德出书指出,“零体罚式育儿”使儿童行为粗鲁、没有礼貌,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

  实际上,部分发达国家在“打孩子是否犯法”的问题上,态度也发生了变化。2009年8月,新西兰通过“全民公决”,推翻了两年前通过的《反体罚法》。据了解,《反体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虐待儿童的效果,却引发了大部分新西兰家长的不满。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法律均允许父母对孩子施以“理智的惩罚手段”,对家长们来说,理性思考后有分寸、有节制地打屁股,有时胜过对着孩子说一堆大道理(据2013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国外教育界和政府对“体罚教育”的态度,对我们的家长、教育者显然也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无节制的“棍棒教育”说不,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伤害儿童现象说不;另一方面,教育也应该遵循平衡之道,讲究宽严相济,尽量把握住宽松与严厉之间的那个“度”。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