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能引发学生兴趣就是好教材

2014年06月20日10:40  北京青年报     收藏本文     
专业选择测评

  中小学[微博]教材修订历来备受瞩目,此前不同版本的教材修订屡屡有“名篇”被拿下,或新作增添而引发争议,特别是鲁迅的文章被拿下及时尚元素的增加,总能掀起一波讨论的热潮。之所以会这样,概因人们将教材看得太重了,仿佛会决定一代人的前途命运似的。我承认,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可能是一个人较早接触的“汉语训练”和“文学阅读”,会对一个人阅读兴趣、审美情趣、作文方法、思维能力、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有影响。如何选择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的课文及延伸阅读材料,不仅显出编者的水平、对语文教育的理解,更是市场竞争所迫。

  过去,中小学语文教材全国统一编写,如今中小学教材实行的是一纲多本,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组织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即可发行,各地区或学校自主选择。也就是说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不是“一本通吃”,而是“多本供应”。过去是人教社的教材一统天下,现在是诸侯争雄,十几家出版社都在抢这块蛋糕。据我了解,现在不光出版社在组织编写,有的学校自己也编写语文教材,这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竞争市场。在这样一个竞争状态下,我们大可不必太过于操心语文教材“越来越差”,因为一家出版社编出一本好的、受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喜欢的教材,等于拿下一个大市场,可以吃上多年,这种好利谁不想要呢?

  在这种情况下,编教材就不只是按照“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你觉得民国大师的文章好就选上去,但学生读不懂、不喜欢,中学老师教着费劲吃力,这本教材就不会有学校愿意用,就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卖不出钱,做亏本生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不能不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不是闭门造车,把自己认为好的、其实学生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强塞给他们。

  这次语文出版社新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收录进去作为延伸阅读,并非无缘无故。一方面,课本中原来就有一篇文章叫《蜗牛》,这次放几篇跟蜗牛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有利于形成立体阅读空间,给学生多维的视角,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蜗牛》并非首次入选教材,早在2001年《蜗牛》就和《好大一棵树》、《水手》、《真心英雄》一同被选入了上海“二期课改”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的《音乐》教材,被收入励志歌曲单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蜗牛》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一点至关重要,无论我们期望语文教育对一个人有如何大的好影响,这个好影响都要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开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无数的事实证明,兴趣是一种持续的动力,是学好、学透、学精并导向学习成功的有力保证。

  因此,相比于成人所认为某位大师的文章多么深刻有思想,我觉得学生的兴趣更重要;成人所喜欢的、推荐给学生的,学生视为痛苦、畏途的课文,只会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拿鲁迅的文章而言,我们丝毫也不否认其优秀,但不能不质疑的是,多少中小学生能够读懂鲁迅?我以前在中学实习,发现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读鲁迅的文章,很多背景理解起来都吃力。倘若语文课总是让学生感觉头疼,肯定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结果是毁掉语文教育。因材施教、因时(年龄)施教,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应该违背教育规律,揠苗助长。

  只要学生有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一步步提高水平,他们迟早会寻找到成人所推崇的大师们的著作来学习,不必在课堂上一口气吃出个大胖子。课本上的那些东西哪怕再精益求精,也只是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的一片羽毛,指望一本教材面面俱到,囊括学生的所有阅读需求是不可能的,必然有取有舍,选取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又能引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容才是王道。文/廖保平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