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共享:让孩子学会在冲突中交朋友

2015年05月16日16:45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女儿写完作业,我俩聊天。突然发现女儿最近不再向我投诉她的同桌了。

  一个多月前,女儿回来和我说了好几次关于她的同桌“欺负”她、让她生气的事情。比如说,他越过自己的桌子范围让她没地方写字、他不停地动她的铅笔、橡皮等等。

  一个下午我去接她放学,一些孩子先出来了,童童的小同桌也出来啦,童童却没有出来。

  看到男孩并没有直接被家长[微博]接走,而是在校门口独自玩耍,我便走过去,对他说,

  “嗨,你好!我是童童的妈妈!你知道童童为什么还没有出来吗?”

  他大大的眼睛看着我,说“她今天值日。”

  “哦,她要值日晚出来。那你怎么没有回家?有大人来接你吗?”

  “我爷爷还没有到!我在这里等他。”男孩说着边舞动着身体,这是一个活泼漂亮的孩子。

  这个时候,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对着我说话了,“阿姨,我也是童童的同学,我还是她的好朋友呢!”还有一个小男生也说,“阿姨,我也是她的好朋友!”

  “呵呵,原来你们都是童童的好朋友啊!童童可真幸福,有这么多好朋友和她在一起。”

  然后我转过来,对着女儿的同桌说,“那你是童童的朋友吗?”

  他看着说,“我们有的时候是,有的时候不是!”

  我在心里笑了,看孩子的语言模式多么清晰直白啊!

  我问他,“啊,阿姨不明白,这个‘有的时候是,有的时候不是’是什么意思啊?”

  他认真地回答我说,“因为她有的时候喜欢我,有的时候不喜欢我!”

  “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喜不喜欢她呢?”

  他点点头,“喜欢!”

  “那你愿不愿意和她交朋友呢?”

  “愿意。”

  我问道,“哦,那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她有时喜欢你,有时不喜欢你呢?都是为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他摇摇头,“不知道。”说着就跑开了。看来这个问题也让他很不理解。

  一会儿,女儿出来了,看见我高兴地扑进我的怀里。

  我蹲下来,悄悄对她说,“我刚才和你的同桌说话了。”她听到这话安静下来。

  我继续说,“他说,他很喜欢你,愿意和你做朋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你有时喜欢他、有时不喜欢他。”

  女儿笑了,说“主要是上数学课的时候,他总是靠在我的肩膀上,我觉得这样我就容易被他影响、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了。我不喜欢他这样!”

  我问道,“还有没有其它的了呢?”

  女儿说,“没有了!”

  我说,“那你愿不愿意告诉他你的想法呢?”

  “愿意。”女儿说着就走到同桌面前,“我也很愿意和你交朋友……”

  这时,我看到男孩把头轻轻别到一边,抿着嘴偷偷地笑了。

  女儿继续说,“只是上数学课的时候,有时你把头放在我肩膀上,我觉得不能好好听老师讲课了!”

  男孩睁大眼睛看着女儿。

  我说,“童童的意思,她也很喜欢你,愿意和你做朋友;同时如果上数学课的时候,你不把头放在她的肩膀上,而是在下课以后用别的方式向她表示友好,就更好啦!”

  我转过头,对女儿说“你是这个意思吗?”女儿看着他点点头。

  我又转过头,对男孩说,“你愿意接受童童的建议吗?”

  男孩也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个对话发生后我开始到处出差,回来后,没有听到女儿特别提起,也就没有特别在意。今天想起来就问了一下她,“你和你的同桌最近相处得如何?”

  “挺好的。”她笑嘻嘻地说,然后说了一大堆趣事。

  “妈妈觉得,如果和同学、朋友之间有了不舒服,尝试着把想法直接说给他听,就像这次一样,也许会帮助大家一起了解对方、更快地解决问题呢,你觉得呢?”

  女儿回答,“嗯,是的,我赞同,妈妈。”

  “另外,如果你对谁有不舒服,要把他这个人和他的这个行为分开,然后告诉他---比如你刚才告诉他,你也愿意和他交朋友,只是不接受他上数学课靠在你身上,是这样吗?”

  女儿笑嘻嘻地说,“妈妈,我知道了!”

  我在心里也笑了,最初听她抱怨橡皮、尺子的时候,我曾经简单地想,“好家伙,才一年级,就开始要划三八线啦,哈哈。”

  当真正协助她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真正让她不舒服的是数学课上同桌的表现,以及担心同桌的表现是属于“侵略”行为。现在,当这个“侵略”行为被发现是一个“友好”行为,双方的相处状况就改变啦。

  我不相信现在的孩子们之间真地一点磕磕碰碰都没有,关键是当他们意识到这些磕磕碰碰都是无意伤害彼此的,自然就不认为它们是大问题啦!

  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简单、直接充满了相互谅解,他们也时刻温暖着我。

  就在我写这些的时候,听到大厅里童童和爸爸正在哈哈大笑。我也很好奇地过去,想加入。

  先生笑呵呵地告诉我:“你教的好女儿啊!”

  原来,女儿做事让先生不满意,先生口头随口说,“我真是烦死你了!”

  童童回应爸爸说:“爸爸,你不能对我说‘烦死我了’,你要告诉我你对我哪里不满意!”

  哈哈,孩子们,都是天使!

  把对他人的看法和对他人行为的看法分开!

  本文来自于马宁的博客,查看更多点击全文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