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5月和即将到来的6月,互联网+时代的亲子阅读是青少年阅读的关键词。
北京阅读季活动主办方、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互联网+时代的亲子阅读是北京阅读季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子阅读,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一个孩子人生的起点。今年,相关活动较之往年更加密集,这得益于全社会的关注和发力。”
活动的承办方之一、北京发行集团的宣传人员张峥表示,“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阅读有其新的特点。当他们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时,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也将随之产生和提高。”
从“键盘一代”到“触屏一代”
时代在变,互联网+时代的亲子阅读载体也在悄然改变。如果说“80后”年轻父母还是“键盘一代”,“00后”的孩子们则是“触屏一代”。刚刚落幕的北京书市曾推出了全国首家“精品图书移动传播互动云平台”,为青少年读者带来“掌上书市”新体验。
在位于朝阳公园的书市现场,读者只要拿起手机“扫一扫”,就可进入“掌上书市”。上个周末,躺在朝阳公园的草地上,北京团结湖小学三年级学生伍卫一边闭着眼睛晒太阳,一边把爸爸的手机放在耳边。原来,“掌上书市”有一个“超爱悦读”版块,里面有许多故事音频,方便家长[微博]和孩子一起分享。
“逛 ‘掌上书市’ 比逛普通书店更好玩儿。”伍卫哧溜一下爬起来,向记者展示他对“掌上书市”的熟捻程度。而对这个孩子而言,喜欢“掌上书市”还另有一层原因:“拿着爸爸的手机看,爸爸就得在旁边帮我讲解。”
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带来另一个问题—“机器味儿”是不是大于“人的气息”呢。北京书市的嘉宾之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小雨姐姐认为,“掌上书市”只是一种形式,父母的陪伴则是根本,是无法替代的。
小雨姐姐说:“现在的孩子,面对太多声光电的诱惑,接触到太多现代化产品,反而更需要父母陪伴的亲子阅读。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了亲子之爱的最佳传递方法,能让父母和孩子身心沟通—这样的画面,也会成为孩子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并改变他的一生。”
记者在近期发布的《当当2015中国亲子阅读报告》中发现,在这方面,很多家长做的还远远不够。该报告基于对全国27000多位家长的调研,调查显示,虽然90%中国家长都重视孩子阅读,但缺乏行动力,超过4成家长基本不陪孩子阅读。超过半数的家长对于童书的种类不了解,有超过两成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如何给孩子选书,5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阅读兴趣。
报告还显示,2014年中国儿童每年读书20本(不含教材和教辅),这一数字远高于大人,但比美国小学生少一半。
对此,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家长自身读书少、陪伴阅读时间偏少、不懂亲子阅读方法,是导致中国儿童阅读量偏低的重要因素。郝振省告诉记者:“全民阅读,要从家庭开始,把读书作为我们下一代精神发育和成长的必需品。而从社会层面看,我们也可以出台一些激励和评价体系,大力倡导亲子阅读,把阅读写入孩子们的基因。”
不过,著名心理专家李雪漫则对记者表示,阅读本身是一件独立的事,父母陪伴孩子读书的要义,恰恰在于培养孩子的思考、创造能力,让孩子早日实现“自主阅读”。换言之,“陪伴阅读”是为了 “不陪读”。
李雪漫指出,在“陪读”的过程中,家长的世界观、经验值会让他们对书本有不同的理解,这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建立和社会的连接。
“在孩子的理解能力尚不成熟时,家长陪伴阅读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家长和孩子作为读者的身份是平等的。”李雪漫说。
爱不爱书?孩子是家长的镜子
陈静是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也是民间阅读组织“妙妈悦读会”的核心负责人之一,还是北京阅读季的志愿者。
“前几天我们刚组织妈妈们参加了一个家庭戏剧教育公益讲座,鼓励家长们在亲子阅读中加强参与感,通过戏剧的形式,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不仅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更是在培养家长的阅读习惯。”陈静说。
随着全社会对“亲子阅读”的关注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各类阅读渠道纷繁多元—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网络线上阅读、APP订阅杂志、纸质书辅光碟阅读……令人眼花缭乱。而让孩子阅读,绝非给孩子买阅读器那么简单。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如果家长不爱看书,又如何培养孩子对书的亲近感呢?”陈静说。
“妙妈悦读会”由北京朝阳区百子湾社区的几位妈妈于2013年8月发起创立,每周都举办读书活动,目前会员总数已超过700位,还根据会员所在的社区位置,相继成立了各区分会。在妙妈悦读会,陈静见过许多困惑的妈妈。
“我给孩子买了好多书,可他/她翻都懒得翻!”
陈静的回答首先是:“你让孩子读书的时候,你自己在做什么?”
在交流中陈静发现,“自己一边看电视、玩手机,一边要求孩子看书”的父母不在少数。
央视《读书》节目的主持人、制片人,推广全民阅读的专家李潘认为:“孩子的大脑成长过程中存在 ‘窗口期’,如果在一定年龄前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话,到了一定年龄这个窗口期就会终生关闭。”
李潘十分强调家庭氛围对于孩子阅读的影响。她以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故事向记者举例:“李希贵曾给家中两个上初中的孩子做高考[微博]语文卷子,结果成绩却并不逊色。原因就在于,孩子们从小在家耳濡目染,把家里书架上大人们的书都看了个遍,课外阅读量非常大。”
只要没“毒”,什么书都能给孩子看
“有的家长给孩子选书时条条框框很多。他们喜欢给孩子看 ‘有用’ 的书,即那些看上去对课业有所裨益的书;反之,则视为 ‘闲书’,不让孩子接触。”李潘说。
王亦君也告诉记者:“在组织北京阅读季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给孩子读什么、怎么读’,是很多家长心里的问号。”
基于此,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邀请了许多专家现身说法,与家长们畅谈“亲子阅读经”。
5月10日,北京阅读季的子活动之一“名家面对面”,迎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微博]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教授陈晖。
有孩子向陈晖提问:“老师总让我们写《记一件有趣的事情》,读什么才能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呢?”而听众中,不少家长同样把阅读当成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工具。
把阅读的功能锁定在作文指导的意义上,完全不能反映阅读的价值。“陈晖严肃地说,“除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阅读更是一件给予孩子快乐、丰富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培养想象力和是非观的事情。阅读,可以是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
李潘也持同样观点。她强调:“家长们完全不必为孩子‘看课外闲书’而纠结。”因为,多年推广少年儿童阅读的一线经验告诉李潘,“家庭阅读”与“学校教育”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许多鼓励孩子多看“闲书”的学校,其考试成绩不降反升,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
“阅读是教育的生命。”李潘说。
从这个角度看,给孩子提供一些看似“另类”的精神食粮,教育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未尝不可。5月11日,作家虹影带着自己的儿童文学新作《里娅传奇》亮相北京阅读季的活动版块之一、“北京书市”,与读者分享其亲子阅读的心得。
“我并不认为只能给孩子们讲 ‘绝对美好’ 的故事。”虹影说。她最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家是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因为“他不忌讳给孩子讲可怕的故事,他把世界的真实面目告诉给了孩子”。此次,虹影的《里娅传奇》讲述的是巫姑里娅为了帮助因丧子而悲痛欲绝的葛太太,不惜打破戒律、牺牲自己千年魔法之身的故事。
陈静也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挑选读物时,心态要开放。“世界就是一本大书。只要不是 ‘有毒’的书,都可以让孩子看。”
接力出版社是一家专业从事青少年读物的出版机构,也一直积极参与北京阅读季的亲子阅读活动。接力出版社推广调研部工作人员马捷告诉记者,近年来,童书出版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给孩子的“精神菜谱”也越来越丰富。
“以接力出版社为例,我们主打图书低幼启蒙、少儿文学、生活百科和青春时尚四条产品线。孩子们的求知欲是无穷的,家长要跟上孩子们的步伐。”马捷说。
作者:蔡梦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