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刚过,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举办10周年校庆,有趣的是,它借此举办了一个“男孩教育论坛”,引起关注。部分的男生女生,还有家长[微博]和老师一起参加,讨论的是如何培养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举办这个论坛的大背景,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男孩危机”,而他们面对的事实是:男生成绩明显比不上女生,体质也有所下降,加上不少男生们觉得“中性美”,不少女生喜欢“中性”化的男生,更让学校更意识到构建“男孩教育”模式的紧迫性(9月29日《现代快报》)。但这种拯救性的“男孩教育”,其实不靠谱。
这让人想起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寻找男子汉”,当“奶油小生”风靡一时,人们骤然发现,阳刚之气成了稀缺资源。1987年拍了部电影,就叫《寻找男子汉》。但寻找到1991年,上海电视台做出一个节目,叫《海派丈夫变奏曲》,主题歌竟然这样唱:“男子汉哪里有,大丈夫满街走。小李拎菜篮啊,老王买煤球;小张拿牛奶呀,老赵买酱油。妻子吼一吼呀,丈夫抖三抖!工资奖金全上交,残汤剩饭归己有;重活脏活一人干,任打任骂不还手。”“寻找男子汉”显得异常徒劳。作为回应,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于2001年问世,找不到男子汉俨然成了世界性的现象。随后流行的是“女汉子”,“阳刚之气”是找回来了,却是在女人身上找到的。明白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学校也就无需热衷于“拯救男孩”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学校教育所承担得了的。
要知道,父系社会的历史非常有限,至多只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进入农耕时代,田里需要强劳力了,“男”人方有主宰社会的地位;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有继承可能了,男人才取代女人成为传宗接代的核心。此前接近无限长的历史,都属于母系社会。随着能源革命的兴起,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机将替代人类的繁重劳动,男人将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现代化战争也正过渡为无须人和人见面的技术与设备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如果不能让战争走开,战争就无须让女人走开。男性越来越不再是社会的轴心,这恐怕是谁也拯救不了的趋势。
男性的阳刚之气若要通过“说一不二”来体现,则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家庭,都已成明日黄花。男性的社会作用已见上述,由此必然带来女性家庭地位的悄然改观,“女汉子”当属应运而生。既然有同样的成长经历,有同样的社会担当,试问:“打得过流氓,斗得过小三,扛得动煤气罐,打得了蟑螂,熬夜游戏可以打通宵”,为何就成不了她们的标配行为?如果女性还能更多地承担家庭的生活职能,加上天然的生育功能,她们比男性具有更多的重要性和更高的家庭地位,也就自不待言。这也是无论什么样的“男孩教育”都无法扭转的趋势。
至于培养孩子大方一点,不要扭捏;训练孩子勇敢一点,不要怯懦;教育孩子阳光一点,不要抑郁;引导孩子健康一点,不要羸弱……这应该面对所有学生,不独男孩。至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意男女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那本来就是因材施教的题中之义,跟所谓的“男孩教育”毫不搭界。至于学习成绩男不如女,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教育的评估方式越来越适合于女生,另一方面则因为是网络游戏之类的诱惑则更容易满足男生的需要;至于“中性美”的盛行,则是因为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粗鲁的、野蛮的东西越来越不招人待见,这都不是一个学校的“男孩教育”所能凑效的。
要让男子汉顶天立地的时候,别忘了,这天地都有女人的一半。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