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孩家庭混养:让孩子从高楼回到“四合院”

2016年01月17日 07:02 现代教育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混养教育已经走进不少中小学。 摄/本报记者 云凯杰混养教育已经走进不少中小学。 摄/本报记者 云凯杰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以前四合院里的生活很快乐,各家各户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长大。而现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关”住了孩子,成长伙伴的缺失让他们孤单地长大。

  最近,京城兴起了一种“家庭混养”模式,几个家庭组成小组,定期组织孩子一起开展主题活动,让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不仅如此,“混养”也走进中小学(微博),孩子们按照兴趣爱好或教育目的组合在一起,接触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如此,神奇的“化学反应”就发生了……

  “全面二胎”催生家长(微博)尝鲜“混养”

  到了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带上自己的孩子,去到一处郊区农家田园,一起开心地生活……如今“家庭混养”逐渐火起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搭伙”养孩子,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组合到一个大家庭中,让他们一起生活。尤其是在全面二孩放开之后,这样“搭伙”养孩子的现象渐成一种家庭教育的新趋势。

  教育圈内的专家认为,在这样的“混养”背后更为关键的是混龄教育,这样新型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孩子年龄界限,培养不同年龄组孩子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的“兄弟姐妹”情感,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

  在二孩政策开放以前,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中,孩子既获得了最多的爱,也得到了最大的压力,他们在物质丰腴的同时,精神上可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同龄人陪伴。当下,独生子女反对父母要二孩的新闻层出不穷,有专家称这主要源于他们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但混龄教育恰恰能弥补独生子女天生的家庭缺失。

  不少参与“混养”的家长坦言,之所以尝试“家庭混养”,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找到更多好伙伴,更加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适应的环境,让孩子提前体验拥有兄弟姐妹的感觉,在临时组建的家庭中体验做“哥哥”“姐姐”。

  蒙台梭利教育专家范佩芬指出,混龄教育中,大点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比较小的孩子语言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会非常快,混龄班等于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高级的模拟环境”。“混龄教育让孩子拥有了兄弟姐妹,在这里成长的孩子就如同在家一样,而这种完整家的环境,对于孩子构建人格关系,与他人形成良性互动都是十分有益的。”

  混养实践走入中小学

  在家长圈之外,近年来,混龄教育也逐渐走进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校。起初,部分幼儿园引入混龄教育的理念,而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走班选课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行,混养实践也开始走入中小学。

  目前,“混养”在中小学里主要有几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选修课,成为坐在一间教室上课的同学;第二种是高低年级共同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第三种则是通过课间、学校重大活动等机会,让各年级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成长。根据学科内容、学生兴趣、性格特点等进行灵活的“混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最近,北大(微博)附中的教改吸引了众多教育界及社会人士的关注。“书院制”是北大附中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书院里,学生人群不是横向分成年级,而是纵向分成了七个书院。每个书院里面有高三学生、高二学生,也有高一学生,学生的归属变成了由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学长制。书院构成了一个学生“混养”的社区,在书院里,学生寻找交流合作的伙伴,学习自我管理和社区自治。

  在中小学的学生社团、课外活动中,混养教育也尤为常见。在很多学校,这些学生活动均以学生兴趣为主导,不论是哪个班级、哪个年级的学生,大多是按照兴趣意愿选择社团、课外活动,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混编班”:同一个社团里,孩子们遍布一年级至六年级;同一个课外活动中,不同班级的孩子们走班上课,完全打破了班级的限制。

  在北京小学的合唱团中,成员有120人左右,涵盖一至六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社团活动中,这些孩子们分梯队单独排练,也有很多时候在一起学习、排练。高年级的同学照顾低年级的弟弟妹妹,这是常有的事情,不仅如此,他们还结伴练习,在演唱技巧、音乐知识等方面帮助低年级同学。“合唱团是一个大家庭,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包括很多低年级的同学,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团队,感受到‘团结力量大’。”六年级的欧阳天舒说。

  混养教育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十年前的跨班,到如今的跨校甚至跨区上课,学生的教室正越变越大,同时为学生跨年级的混养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间。

  东城区近期启动“学院日”课程,以每周半天两课时来展开,每个小学每周固定半天为“学院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跨班、跨年级、跨校选课。今后,当学生个人可以在区域内跨校选课时,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混龄教育也将成为该区“学院日”课程的一道风景线。

  2015年秋季学期刚开学,北京市就正式启动了初中开放性实践活动,大学和社区成科学试验场、跨校跨区域结识新同学、数百种丰富课程自由选择……初一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走出校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通过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走班、走校、跨区。这都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涯规划来选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清自己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北师大(微博)教育学部教授郭华说。

  目前,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已上线851个项目,涉及电子与控制、健康与安全、自然与环境等七大类。未来,参加开放性实践活动的孩子们还会接触更广义的“混龄”学习,京津冀三地将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三地学生进行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实践形式,这就意味着,北京的学生有可能到津冀去上实践课。“让学生见生人,让他们学会迅速融入陌生环境的能力,这是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目的。”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观点

  混养利于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齐大辉(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延庆“家庭混养”模式指导专家):古代有“孟母三迁”,为了改变孩子的教育环境而变换生活环境。如今,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中,即便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也来往甚少,我们主张家长把孩子带出来,和邻居互动,和朋友共处,在一起生活、学习。这就是一种“家庭混养”的概念,使家庭教育从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恢复传统的四合院文化,孩子们可以玩到一起,家长们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其实和孩子一样,没有足够的自觉性,不能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而“易子而教”就能改善这一现象。家长可以将自身正向的、好的习惯传递给孩子,利于家庭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能整合资源,传递更为科学有效的家教方法与理念。这样一来,家长们也可以建立起家教的长效机制。

  所谓的“混养”,其实也是对生活本源的回归。过去,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与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相比,也是一种“混养”,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学会与人相处显得更重要。

  俗话说“吃百家饭的孩子有出息”,走进其他家庭中,感受不一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更快地学会与人建立关系。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的孩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混养”中,他们之间形成的刺激较大,对于孩子进行同伴教育、自我教育也很有益处。与此同时,其中的挫折教育、耐力教育、注意力教育等,都有助于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文/本报记者 娄雪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高考志愿通(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57名专家为您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3166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316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4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