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微博)时期为我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德育教育更是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征途中让我受益无穷
■陈东瑜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如今已经74岁的我,经历过解放战争时期的苦难岁月,更完整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中学的学生时代,以及后来长期工作并与之相伴的学校教育工作。
我父亲出生在江苏海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去了上海,在一家工厂做童工,抗战时期参加了革命,母亲一直在乡下种地。因生活所迫,直到8岁我才开始上小学。
小学时,家里除了田里的收成,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父亲虽然在机关工作,是供给制,对于家里的困难却无能为力,我们的生活连吃粮、柴烧都很困难。 记得那会儿,从家里到学校也有几里路远,每天放学回家,别的同学一边走路一边玩耍,而我总是一边走路一边拾柴。到家后,放下书包和柴火,就忙做家务,扫 地、挑水。因为年纪小,只能挑两个小桶,每只装半桶水。那时还养着一只山羊,每天放学后就到处去割青草。年终时家人把羊卖掉,补贴了家用。那时候每天吃完 饭,我总会抢着洗碗,母亲不让我洗,说灶台太高,我个子矮够不着,但她每次看到站在小方凳上,趴在灶前洗刷的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1954年秋季,父亲把我从乡下接到南京读书。那会儿父亲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工作,马路对面就是南京市鼓楼小学,于是从五年级到小学毕业,我是在 那里度过的。当时我就住在机关集体宿舍,吃在机关食堂,放学后在父亲办公室做作业,做完作业在机关阅览室读书。印象特别深的是,我长到这么大,第一次看到 有那么多书,那么多杂志、报纸,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想看,内容太多,又根本看不完。那时我还自己订了《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每一期都爱不释手。看完 后都要按出版时间顺序用夹子夹好,整整齐齐地放在我做作业的那张办公桌上。父亲的同事总夸我勤奋、好学、办事有条理。在我读过的众多书籍中,《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对我的成长影响最重大、最深远。很多时候,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那句著名格言也已经深深刻在我的内心深处,在人生的道路 上激励着我向前。那时,我天天穿着母亲用自己织的土布做的衣服出现在小朋友面前,有人讥笑我土,但我却觉得很舒服。
那时候,学校十分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也让我从小懂得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1955年6月1日,作为品学兼优的南京市优秀少先队 员的代表,我荣幸地担任了南京市少年之家开幕典礼的升旗手,享受了在队旗下照相的荣誉,因为“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要牢记先烈的遗志,成为革命事 业的接班人”,是那时每一位少先队员铭记的信条。小学毕业后我被保送进入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南京十中,即现在的南京金陵中学。
那时候,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我们会定期参加校办工厂学工劳动或去伙房帮厨。记得我们几个力气较大的男生还拖着板车到粮食加工厂为伙房 运送过大米和面粉。每年到了收割麦子或稻子的农忙季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下乡支农劳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校还办了农场,组织学生轮流去农场劳动。 在那里,从生活管理到下地劳动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同学们自己组织和承担。劳动之余同学们还组织起来到农场附近的农民家里扫盲,教大伯大妈识字。
那时候,学校同样重视艰苦朴素教育,让我生活上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从不乱花一分钱。记得电影院离学校很近,但除了学校组织的学生专场之外, 我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南京的夏天是有名的大火炉,但我总是连3分钱一支的冰棒也舍不得买。衣服破了,我自己缝补,一双袜子总是补来补去,最后补成了密密 麻麻的厚袜底,还舍不得丢。我把父亲每月给我的有限生活费,除了交纳伙食费,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都省下来购买学习用品、学习资料。每年寒暑假期 回到农村老家,我总是主动参加生产队劳动,样样农活抢着干。
那时候,学校的团组织和少先队的活动丰富多彩,拜谒中山陵,瞻仰烈士陵园,请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组织去公园和电影院参加义务服务,参加各种文娱活动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还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小学时期教育,为我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德育教育更是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征途中引领着我,让我受益无穷。无论过往岁月已是多么久远,我都不会忘记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不会忘记母校给我的教育,不会忘记那个激情年代里的理想、奋斗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