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才是陪孩子学习的正确方式!再不明白就晚了 | 干货)
父母长期代替、监管会损害孩子内在成长动力,当他们从小学走向更复杂的中学时,就会变得拘谨不安、困难重重。
“高老师,我儿子都陷入电子游戏不能自拔了,可怎么办啊!”一次电话咨询中,一位初一男孩的妈妈发出了无奈的求助。

我问了她两个问题:一是,孩子小学的学习状况如何?二是,家长是否对孩子有足够的情感陪伴?
“陪啊,他的学习一直都是我陪着的啊。”这位妈妈娓娓道来。“儿子小学时,每天回家,我一定会盯着孩子把作业写完。儿子对学习不是很主动,每次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等我检查出错误,再一遍遍修改。学习成绩倒还不错,可是,我总感觉是我在上学,而不是他在上学!”
“其实,你已经透露出了孩子不能主动学习的原因,那就是‘妈妈可以搞定的事,我不需要再动脑筋’,而且,您更相信妈妈的能力大于孩子的能力,自己出手,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电话那头的母亲连声说道:“是啊,是啊,我自己对事情总是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孩子达不到就会很急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所以,不难理解孩子为何对学习失去内在动力,撵一下学一下的学习状态了。
说到这里,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看来我的好心教导却成了孩子的依赖,无形中让他缺少了锻炼机会。”
我建议她跳出问题来看问题,走出是否应该玩电子游戏与孩子产生的拉锯战。
“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向孩子传递一份信任。作为家长要创造环境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以自己的要求捆绑孩子的意志,限制孩子的成长。”
随后,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陪伴与鼓励孩子走出去,参加丰富的阅读、参观、社会实践、同伴交往、旅行等活动。相信在这样的积极陪伴中,一定能唤起孩子的内心力量。
家长都希望培养出独立、有责任感、热爱学习的孩子,然而,在行动上却做着主导孩子的选择、代替孩子做决定、强加孩子解决方法的“逾界”之举。换回的是短期内少犯错误、学习成绩良好的结果,但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损害的却是他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成长动力,因为他害怕做不好,因为他已不习惯面对问题,因为他失去了探索与思考的兴致。
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过程中,父母需要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自己承担。孩子独立尝试难免经历挫折,在孩子不够自信、不想坚持的时刻,父母给予的及时关注、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树立信心,突破自我的最大力量来源。
孩子越小,越需要与父母进行情感互动,父母对其肯定与认可,所带来的动力效应也愈加明显。所以,具有强大的独立人格的孩子,其背后站着的一定是大胆放手,而又深情注目、敞开胸怀的父母!
作者:高亚娟(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心理教师、海淀区心理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