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

2017年10月07日 18:24 新浪教育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

  经常被身边的朋友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感觉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该怎样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呢?

  父母们常使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讲道理,训斥,挖苦,拿邻家的孩子激励,心疼地帮助,警告,给予或撤回爱,物质奖惩等。真可谓软硬兼施,恩威并重,有的循循善诱,有的简单粗暴,有的温柔一刀。但是,效果却甚微,甚至还会有反作用。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想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没有办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显然,挫折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是一种内在的情绪状态。既然是内在情绪状态,如果仅仅从外部着手,眼睛盯着孩子,想要通过纠正孩子来提升其抗挫折的能力,显然是收效甚微的。

  事实上,父母忍受不了的挫折,往往通过孩子表现出来。真实往往很残酷,所以,我们往往更不愿意或更害怕去自我反思。相对探索自己,纠正孩子往往更容易。

  父母忍受不了的挫折,往往通过孩子来呈现

  一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儿子兴奋地给我描述说:“我们自己组建了‘闪电大队',我是副队长,A是大队长,B和C是两员大将,还需要一些兵,回头我们再加入些兵”。

  我瞬间忽略了儿子的兴奋,第一反应间竟然是,“嗯,副队长,为什么不是大队长呢?”儿子洋洋自得地说:“是我自己选择当副队长的,我就是要当第二厉害的”。我确认他知道副队长的意思,还不甘心,又问建立闪电大队的事是谁提议的,儿子说:“我呀”。听到这,心中好像感觉欣慰些。

  忽然,我对自己的反应感到好笑,“不就是小朋友之间玩吗,至于这么认真吗?”此刻觉察到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女孩的执着需要:获得第一名,通过学校的成功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

  童年的记忆中,我真正对自己有认识,缘于小学三年级的一次数学比赛,无意识地考了学区第二名,要去县里参加比赛。这件事就像夜空里的一道闪电,划亮了我混沌的自我意识。当时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我行啊,我原来这么厉害!”老师和校长都一下子知道了我,觉得自己像个大人物一样。从此,我的学业开始上升。

  当面对儿子时,我潜意识深处那个“内在小孩”部分的需要瞬间就出来了。为什么说是潜意识呢,因为我以为那个考完试就关心排名的小女孩早已是历史了,意识层面上也认为自己根本不在乎排名,也不希望儿子将来为第一名所累。

  然而,在那一刻,我知道:是我想要第一名,我觉得第二是挫折,而儿子丝毫没有这个概念。当觉察到这一部分时,我就从挫折和焦虑的感觉里出来了,轻松愉快。接下来和儿子的交流就只是想要了解,没有了最初的紧张。

  如果我没有觉察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挫折感,就很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隐秘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传递的信息可能是:你要当第一名,因为第一名才是有价值的,值得爱的。儿子接受到这个信息,同时就可能激发挫折感,并且可能在他以后拿不到第一时会呈现,或者表现得过分担心和恐惧失败,发展下去抗挫折能力就会不断降低。

  挫折感是孩子从全能感到现实感的过渡

  儿童在3岁以前,敏感的养育往往可以获得一种健康的全能感,简言之,即婴儿可以让任何事情发生的感觉,像神一样的全能。这种全能感是自信的核心,如果未发展充分,成年后也往往在幻想层面保留很多全能感。

  因此,全能感最初必须通过控制父母获得充分的发展,以建立自信的核心,接着,要逐渐地打破这个全能感,获得真实的自信。

  3-6、7岁之间,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发现自己并非全能,甚至连个积木都搭不好,这种受挫的感觉肯定不舒服。想一想神仙的法宝失去法力的感觉该有多沮丧,就可以理解孩子正在经历着的感受了。

  他们有时会表现得非常脆弱哭泣、发脾气扔东西、攻击人等。但这个时刻虽然痛苦,但也是重要的时刻,他正在学习体验真实的挫折感,接触真实的世界,提升现实感。你要留意一下这个年龄的男孩有多喜欢奥特曼,女孩多喜欢巴拉巴拉小魔仙,就能够懂得孩子在用各种方式尝试着创造一个过渡空间,让自己慢慢学习接触现实。

  如果孩子的反应唤醒了父母自己受挫的内在小孩,而父母又不自知时,就可能在痛苦、说不出的难受和心疼甚至愤怒的驱使下,快速地介入,通过外部行动缓解内在情绪的紧张,从而斩断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机会。

  不过,父母也要尽到应尽的保护义务。有的父母因为本着孩子的事情自己解决的原则,任由孩子被伤害或者任由孩子伤害别人而不叫停或介入,也是不合适的。父母的功能是照顾或保护幼仔存活,直到他们自己能够独立生活。因此,如果孩子面临现实危险而不是想象的危险时,父母也需要适当地介入,千万不要矫枉过正。

  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

  预期警告是对受挫感的反向强化

  一次下课后,一名女生说,她的主要问题是特别爱哭,动不动就容易掉眼泪,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哭,感觉特别不好,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眼泪。

  我当时问她:“你身边是否有人总是叮嘱你不要哭”。她疑惑地看着我,“老师,您怎么知道,确实是这样的,重要的场合或事件之前,爸爸总是会警告我,不许哭,哭是懦弱的表现,这么多年了,我也特别想改,就是改不了”。

  预期警告是父母的预期焦虑,通常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警告、劝告或道理而会做出如父母期待的变化,反而会导致无中生有,刺激孩子产生被禁止的行为和感受。对成人亦是如此,更何况对年幼的儿童。

  这一点也与幼儿的思维水平相一致。6岁以前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简言之即以具体形象作为对象或内容进行思维加工,如幼儿数数时需要用实物,他可能知道1个手指头加1个手指头等于2,但并不一定理解1+1=2。然而,仍然还有大量的动作思维,即儿童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动作停止,思维就停止。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是与这个时候游戏是主要活动相一致的。

  比如,幼儿之间人际的冲突,孩子一会儿就忘了。但成人忘不了,就可能把这解读为人际挫折而传递给孩子。成人传递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地表达。所以有成人之间因为孩子大打出手的,大人这边正热闹着呢,孩子可能就又开始在一起玩了。另外一种是以相反的方式表达。通过强调要和小朋友和好如初,告诫孩子不许不搭理人家,不许记仇等。此时,孩子通常早已经过去了,但大人还在没出来呢。

  那个小和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两人下山,路上遇见一名女子过不了河,老和尚把女子背过了河,就继续前行。过了一段时间,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不服气地问老和尚:“不是男女授受不亲吗,出家人也要戒色的。”老和尚问他何故,小和尚说老和尚为什么背那名女子过河。老和尚说:“我背过河就把那女子放下了,你到现在还在背着呢”。

  如果孩子是老和尚,我们通常就是那小和尚。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并非指教给我们什么,而是指孩子帮我们学习认识自己。

  所以,让我们用一生学习做孩子。

  本文选自《桌上的唐老鸭》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中小学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3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