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上“勇气台”才说的出来?

亲子沟通上“勇气台”才说的出来?
2018年07月03日 17:45 新浪教育

  近期,圈妈被一档“符合中国国情”、有哭有笑的综艺圈粉了!圈粉的原因是终于能听到现在00后的心声和吐槽了,从中看到了不少“似曾相识”的场景,也映射了很多亲子间的沟通难题。

  这档节目就是根据日本天台告白改编的“中国版天台吐槽大会”——《少年说》

  与日本的“告白天台”不同的是,少年说叫“勇气台”(这个名字就有一种鼓起勇气吐槽的既视感)。而令人惊讶的是,上台喊话的孩子里很多都和父母存在着沟通难题,很多话也从未对父母提及过,这背后的原因着实反应了不少家庭问题。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亲子沟通需要上天台才敢说出来…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想和父母沟通时却望而却步?

  “我说的都对,一切都是为你好”——强势且固执的强盗逻辑

  多少父母高举“都是为你好”的大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路走。却不曾想,孩子是否体会了这种好,又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好?

  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依然成为了孩子不敢和父母说的话。这种“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思想,是中国式父母的最大弊病。

  这样的“控诉“在节目中已屡见不鲜,在沟通过程中,每当孩子想要反驳或提出想法时,总会被视做对抗,一句“为你好”孩子便哑口无言。

  其实这句话本身没问题,可一旦加上“你必须要这样做”,就是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以前从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男士的母亲是个能干的女人。小时候,母亲每天早上赶着上班,没有太多时间给他做早餐,但为了顾及他的营养和健康,总会泡一杯牛奶,里头打上一颗生鸡蛋。

  “那个味道很糟糕。”男士皱着眉头说。

  我问这位男士,难道没有尝试过跟母亲说,不喜欢喝这种东西吗?

  他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明确拒绝过,可是他确定母亲一定会回答:“我都是为你好。”

  就因为“我是为你好”这句话,男士每天强迫自己喝下那充满腥味的“鸡蛋牛奶”,到学校后总要先去厕所呕吐一番。当然,大多吐不出什么东西,仿佛只是想要吐出那种被束缚的闷气。

  “我不忍心,因为那是‘为我好’。如果我拒绝,我妈可能会哀声叹气,偷偷掉眼泪,觉得我伤了她的心。”男士说。

  叹气、掉眼泪、伤心,都是一种软性的攻击。虽然没有立即的危险可怕,但却会将我们的情感紧紧栓在某处。就像这位男士,只要看到鸡蛋,心灵深处的记忆很快会唤醒“恶心”的感受。也许鸡蛋本身不那么恶心,但当年的情感包袱却令他感到恶心。

  “以前我都背着我妈把它倒掉。长大以后某一天,我跟她说,那个鸡蛋牛奶真的很难喝。”

  “那她还叫你喝?”

  “可是她说,因为那样最方便,而且她觉得很营养,应该对我比较好。”

  “我没有回答,只是下楼买了一包速溶奶粉,打了一颗生鸡蛋,拿给我妈喝喝看。”

  “她喝了一口就吐出来,把它倒掉了。”每次想起那一幕,我总是有些暗自得意。在那之后,我和母亲再也没提过鸡蛋牛奶的事。(来源:《与父母和解》,作者许皓宜,2017年4月九州出版社)

  [强势执拗型家长]

  行为特点:擅长操控、介入思想并伴随轻微强迫症

  语言特点:“我都是为了你好”

  后代特点:童年压抑,意志被瓦解,丧失创造力和反叛力,成年后易被操控

  改进建议:换位思考,放松精神

  “挣钱给你创造更好的条件”——过分投入工作的隐形父母

  “爸爸妈妈,让我来陪你们过生日好不好?”

  “你错过了我的小学,中学,还要错过我的未来吗?”

  “爸爸我好想吃你做的鱼”

  ……

  从一句句质问里听出了哀求,从一声声讨伐中看到了失望。

  每每看到这种“控诉”桥段时,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即能明白孩子的悲伤,也能理解父母的无奈,有些孩子懂得父母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条件,可有些孩子却会因为父母疏于管理和陪伴,而误入歧途。

  多数家长不仅缺少陪伴,也很少去关注和了解孩子的现状,就像是“隐形的父母”,嘴上说着最爱,却只有在考试成绩公布后或闯祸时才有存在感。

  每一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追逐的路上却忽略了孩子的愿望。

  快节奏的社会,让原本就缺乏沟通的的家庭变得更加疏离。

  当孩子想分享学校里的新鲜事时,你在和客户不停的说着方案里的创新点。

  当孩子想与你玩游戏增进感情时,你在投入的加班加点通宵工作。

  当孩子想与你谈谈长大理想时,你在和朋友畅聊未来发展。

  …。。。

  拿到了方案、结识了朋友、规划了未来,挣够了money,你也错过了孩子成长的瞬间和美妙的陪伴。不经意间,孩子已从事事都想找你商量的“粘人精”变成了不善与父母沟通的大孩子。

  是时候慢下来,听一听孩子的烦恼。时间总是一晃而过,独立只是一瞬间的事,点滴的成长也是你不能错过的精彩片段。

  [职场拼搏型家长]

  行为特点:工作时间长且忙,陪伴孩子机会少

  语言特点:“挣钱给你创造好的条件”

  后代特点: 缺乏安全感,与父母隔阂较深,不善沟通

  改进建议:合理安排陪伴时间,多交流多沟通

  “瞅瞅别人家的孩子”——望子成龙的打击教育

  相信这句话已成为多数家长口中的“口头禅”,和99%的孩子最讨厌的“激将法”。

  别人家的孩子到底具备哪些特点呢?

  善于调控情绪,从不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难以振作;

  学习成绩好,且通常没有偏科现象,十项全能;

  善解人意,同时又很有礼貌素养,懂得照顾他们情绪;

  擅长运动,或者某些才艺,总能在学校活动中展露锋芒;

  善于社交,无论到什么场合都能迅速融入集体,交到朋友

  …。。。

  其实把特点掰开揉碎,你家的孩子其实也同样具备“别人家孩子”的特质。

  就如同《少年说》中的学霸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尊重孩子的付出,将每一次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看在眼里,停止伤人的打击教育,弘扬正确的鼓励模式。

  [言语刺激型家长]

  行为特点:爱攀比,夸奖之后必有但是,

  语言特点:“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后代特点: 丧失自信,怀疑自我,不爱与父母沟通

  改进建议:勿怼,勿推,争做佛系家长

  “答应你可以,但是你要…”——爱有条件的激励法则

  “成绩下滑了,一定是兴趣班影响了你 “

  这位女儿和妈妈的“天台砍价”对话算得上是极具代表性了。

  孩子的满脸涨红+声泪俱下,可见心里的委屈已经憋了很久,当鼓足勇气面对镜头进行“声讨”后,满心期待想得到妈妈的理解支持,可是听到的是母亲妥协的条件。

  究竟何时,孩子想表达这些肺腑之言时,还需要十足的勇气?光有说出的勇气还不够,还得具备面对指责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追逐梦想明明是件好事,是好多孩子坚持不来的东西,却要因为成绩微微下滑,就把责任归结到“梦想”上,而根据成绩进行讨价还价。

  难以想象的是,会有多少孩子因为成绩而放弃兴趣爱好,又有多少因为得不到支持理解而背离梦想。

  [经济激励型家长]

  行为特点:爱提条件,善于讨价还价的奖励手段

  语言特点:“如果你进前一百名,我就答应你一个要求”

  后代特点: 缺失爱好,容易放弃,经常心累

  改进建议:说到做到,经常支持与鼓励,奖励但不提条件

  如果没有这档节目,不知这些孩子的父母,有没有机会听到孩子这些压心底话?

  如果没有这个勇气台,孩子该如何向父母吐漏心声,诉说渴望与诉求?

  你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也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你没时间陪伴,可曾想过孩子早晚也会离家;你说一切为了孩子,却没有倾听孩子的需求;你说达到目标就有奖励,是否想过孩子会因此消极。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金钱、没有名利,只有内心的纯真和向往的美好,如此单纯又短暂的年纪,需要父母的呵护陪伴和正确培养。

  是时候停下脚步,吐露情感耐心沟通,陪伴的每一秒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不要因为在乎自己的尊严,而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你的孩子,你不关心谁来关心?”

  “爸爸,我才是三岁,还是个孩子,希望您能多关心关心我”

  “妈妈我想要对你说,我要好好学习当一个医生,希望我能治好你的病,我相信我可以跑赢时间,在老去之前更快地长大”

  “每次和我说话的字数,不超过十个字,爸爸,以后你能不能跟我多说一点?”

  ——来自孩子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张佳睿 实习编辑:李子云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