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学而思名师解析2020年高考物理真题

直播回顾:学而思名师解析2020年高考物理真题
2020年07月10日 18:40 新浪教育

  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今年高考物理的难度究竟如何呢?相比往年又有哪些变化呢?高一高二的考生在备战高考数学时要吸取哪些经验呢?

  7月10日早上10:00,新浪教育特约学而思高考物理名师吴海波做客新浪直播间,在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与广大考生和家长聊聊2020高考物理真题,并做权威解读和分析,同时给未来的高考学生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为直播访谈实录:

  202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解析

  主持人:欢迎新浪及新浪微博的网友收看新浪教育的《高考直播间》,我是主持人东煌。

  2020年全国高考进入第四天,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高考延期到七月进行。继上海、浙江之后,北京、山东、天津、海南等省份将进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第一次高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2020年的高考将是一份特殊的记忆。

  作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年度大考,每一年的高考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为了帮助今年的高考生深入了解真题,精准估分,同时帮助在校高中生了解高考命题趋势。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来自学而思网校的资深物理老师吴海波老师来为我们深度解析2020年高考物理,学而思网校,每天进步一点点。欢迎吴老师,请吴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吴海波:大家好,我是来自学而思网校高中物理老师吴海波,今天有幸来到新浪参加这个节目,给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对今年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些理解。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在网校从事网络物理教学的一位高中老师,教学的时间目前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年我们对于高考改革的关注一直是比较深入的,所以今天咱们就202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为什么我们特别关注2020年的高考呢?因为今年是一个过渡的时期,到明年的时候,咱们全国会有超过一半的考生进入新高考,所以在过渡时期咱们国家对于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命题思想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指导精神,我们通过今年物理试题的分析能够窥测未来物理教学改革与命题趋势的动向。

  主持人:吴老师,您对今年高考物理学科他的整体试题难度您是怎么看的呢?

  吴海波:我今天就先简单从总体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物理试题命题的特征。今年也是比较特殊,因为是疫情,又要为未来高考命题做一些过渡,所以大家非常关注今年试题的一些特征,像难度、命题重点会不会有变化,我们也在重点跟踪研究学习高考试题。

  从教育部之前公布的命题指导思想中, 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的命题体系。高考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工程,首先他要为高校选拔学生,按照咱们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选拔出符合创新性思维的人才。但同时他要考虑中学教学实践的现状,要为中学的教学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所以他就提出“一体四层四翼”命题方面的指导精神。一方面要从必备的知识,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个角度去设置试题,另外一方面在试题布局过程中要强调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这种复合的要求下,我们总体来看2020年纵观全国I、II、III卷物理试题难度相对往年基本持 ,难度比较适中,适合绝大部分同学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实力。部分试题在难度的设置上,为了高考选拔的需求,他会有一点难度,有点坡度,这样有利于区分,试题的拓展性也会有一些体现。

  具体来说,我们研究之后发现,他主要在四个方面产生试题命题风格的逐步变化,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剧烈的在高考试题命题上有巨大的不同,否则的话,对中学的基础教学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哪四个方面呢?一个是我们发现在新的教材,课程标准提出之后,高考命题知识的重点他会越来越集中一些,会有一部分更加突出。第二我们发现他在命题的时候,题型也有一些变化,某些题型比如像实验题他比较符合物理学科对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所以他将更加加强,有些题型像计算的复杂度他要稍微降低一点。第三从考查的设问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今年的试题相对2019、2018年逐步过来,我们发现设问的角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变,符合我们新高考改革的要求。第四从命题模型上来看,从今年试卷大家会看到,今年试卷中物理模型拓展性会比较强一些,不少的模型我们在 时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看上去会有一些新鲜,当然实际上我们仔细研分析之后,发现这些模型依然还是来源于教材,实际上是一种拓展。所以总体上我认为今年试题是质量较高,有明显指导意义的试题。

  主持人:刚刚吴老师从整体试卷的难度,包括出题的立意角度给我们分析了一下今年的高考物理。针对于具体的题型方面,吴老师有没有相关的指导意见呢?

  吴海波:我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今年全国物理卷试题在题型上的特征,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我们会发现今年物理试题中他对于主干的知识点,对于核心的物理观念考查的强度和深度、广度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我们应该引起重视。新的课程标准里面提到的相互作用观跟能量观,我们简单以全国I卷为例,我们就会发现,总体高考物理的试题我们已经在试卷上看到,像14、15、16、20、21、23、24、25、33题的第一问,这些全都是从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角度设问的试题,所以这个模块在考试中加强的非常明显。在课程的标准产生了变化之后,总体上高中教学减负的同时要增效,要突出主干知识,相互作用和能量知识点,按照高考的指导标准里面给的意见,他应该是对我们学生终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一些关键核心知识。而电磁学中间场的模型以及场中间的运动模型,也是改革之后我们从难度、从分值上来看依然是保持比较高的,所以这两个点是显得比较突出的,我们会看到I卷、II卷、III卷中对于场的运动模型,尤其是电场考的比较多。

  第二,我们看到从2019年-2020年试卷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实验可以预测在未来的高考中他的强度甚至有可能分值,还有他的开放性、创新性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因为科学课程,实验是教学培养、考核方面最核心的一个环节,所以这个角度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会看到今年的实验题,大家来看I卷和II卷中实验的最后几问都体现了他的开放性,重新给一些信息,换一个角度对我们课内的实验进行一些审视和分析。或者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给出一个实验模型在生活中或者科技上的应用,给一张装备图,让你现学,根据实验的结论进行分析,进行生产生活上的一个指导。所以这是我们今年在试卷中特别注意的,实验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会越来越强。

  第三,大家应该放心的,无论高考命题改革如何进行,就我们物理这个学科来说历来都是讲究一个 稳过渡,所以今年我们看到会有一些拓展性比较强、创新性比较强的试题,这些习题我们如果仔细去分析你会发现他跟我们原来常练的模型,常练的题型,还有跟我们的教材,他实际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过渡还是比较 滑的,强调了基础和综合的特性。比如说I卷中今年受到学生讨论比较多的电容跟电阻,暂态电路的分析,实际上我们之前的高考当中会发现有些角度也曾经命过,像电容充放电过程我们高考当中是见过的,而课本上对于电容、电阻在变化电流中的特性也做过深入的阐述,所以今年虽然有一定的拓展,但是他跟我们以前做过的题,还有我们课本上的东西关联性还是蛮强的。只要我们在考场上冷静回忆先前学过的知识,再对比此题的特点,这些有创新特点的题还是有章可循,不是那么难的,所以这是大家应该放心的。

  最后两条,就是高考一贯强调的,一个是强调物理试题一定要跟生产生活相结合,我们看到在I卷当中考了汽车安全气囊,还有荡秋千,以及咱们国家科技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运20飞机的模型。II卷中的摩托越野,计算机ct扫描。III卷中的嫦娥四号,生活中的传送带,就是跟生产生活的结合,这是高考一直以来的强调的一个特征,这也是要保留的。最后就是试题产生难度的角度,就是说最后会有一些试题比较难一些,那么这个难度的角度肯定是从同学们比较关键的物理学科能力的角度去产生区分度,而不是刻意考一些偏难怪的、从 钻角度来为难学生,所以这个也是大家放心的。

  主持人:刚刚也是简单说了一下从出题的角度,我理解这两年高考物理他一直在往一个更加生活化,更加偏应用的方向去发展,但是像一些大题或者具体的题目里面,他还是会有很多物理的思想存在。

  吴海波:对。

  主持人:吴老师有没有真题印象给我们分享的?

  吴海波:我接下来就通过今年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几道题,也是考后同学们议论比较多的一些题,再给大家分析一下。我们刚才提到了,我们在研究试卷的时候主要关心的是三个方面,第一是他重点考什么,用什么形式在考。第二他对于试题的创新究竟在哪儿。第三他的难点难在哪个地方,未来在训练的时候,在复习、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就结合一些试题来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20年全国I卷的20题。我们仔细看一下,你会发现他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一个生活常见的运动过程中能量随着运动的一个变化函数图像,需要我们同学们去分析这个函数图。通过这个图像中我们知道他是均匀变化的,我们回忆能量的变化是功,功跟坐标尺的横坐标的比例实际说的是力,变相交代了一个作用力。那么你会看到这个习题实际上跟2019年全国II卷中第18题是不是很像?这个习题就提示我们,首先从知识点的角度来说,能量确实跟力的联系这是贯穿我们新的课程标准里面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核心主线,也是同学们终身用得到的一个知识点。

  那么从形式上来说,他特别关注的是能量在变化过程中,尤其是利用数据、用表格、用图像呈现出来的关于能量的一个分析,这种技能未来是我们同学继续读大学或者未来在生产生活科研实践中会继续用到的,所以这种题型应该更加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在 时训练的时候也特别注意给学生总结这些模型,给大家归纳一些能量变化图像中的一些典型规律。就像我们刚才看到这个习题,如果你一上来看清楚这两条线的斜率其实是力,这个习题就变得非常直观了,因为大家比较喜欢的是上来之后进行受力分析,一讲总量总觉得稍微有点抽象,就把这个题的难度进行了降级。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题,这个题的形式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关注,就是我们刚才提到他是电容跟电阻的一个串联,而且他给到这个电路加的电压不是我们课本上常见的要么是恒定的直流电压,要么是正弦交流电,他是类似像一个坡一样的,先均匀增加,再不变,再缓慢下降,均匀的。分析一下这个过程中电阻上的电压。从知识点上来说,我们认为考查的是关于电路中核心的几个概念:电压、电量、电流之间的变化关系。但是他命题的形式,思考分析的过程对大家来说稍微有点新鲜。有的同学一上来之后,他可能想直接的去回忆我们先前学过的正弦交流电经过电容、电阻的过程,结果发现这个不能直接套。然后有的同学想就直接去迁移课本上给大家讲过的电容充放电的过程,发现也不行,因为那是恒定电压导致的。所以这个习题实际上我们要深入的进行思考,去想一下电阻上电压由什么决定呢?我们可以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电压=电流×电阻,所以可以把电压转化成分析电阻上的电流。而在含着电容的这个电路中,电流又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根据电流的定义,他实际上是电量的变化率,这个电压在给电容充电或放电,所以实际上我们是看上面的电量随着时间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电容上的电量Q=电容的容值×电压,所以一下子这个逻辑线条就出来了。

  当已知外加电压变化的情况下,这个电压变,那么电容上的电量就会跟着等比例变。这个电量变化的变化率其实就是电路中的电流,而这个电流最后会影响电阻上的电压。所以直接一看图,1到2秒,电压外加的总压,那个电容量电压是随着时间均匀增加的,所以可以肯定,他的电量时间均匀增加,电流就是恒定的。而在第二个阶段,既然电压不变,证明就没有电量变化,那么就没有电流,那么电阻上的电压就变成0,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他为什么是A、B、C,选项D就划掉了。最后我们只需要根据电流的决定因素,跟电量的充放电有关系,那么1到2秒跟3到5秒,一个是充,一个是放,电流一定会反过来,我们就把B删掉,最后再根据斜率大小,第三段3-5秒斜率更 ,所以答案就成A了。

  这个习题确实设置的非常巧妙,这个情景值得我们同学去特别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场答对这样的题 时要加强对于像能量、电压电流功率、场、电势这些核心的概念要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在题型模式化训练当中去认识这些概念,必须要反复地去回忆思考这些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记住概念的定义,记住概念的联系,在答这种题的时候我们脑子中的概念必须形成一张非常复杂的网络,及时在核心概念之中不断的跳转。如果我们训练的时候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一旦考场上遇到题的形式跟 时稍微有不同,我们可能就做不出来了。所以这个题我建议大家 时在学习的时候适度的加强新情景的训练,尤其是电学的题,我们应该加强一些情景的积累,积累的同时,理解的深度一定要上高度。我们会看到这一轮新课改开始之后非常明显的特征,核心概念的深层次、更广度的理解,这是我们应该尤其关注的。他这样考也有一个背景,就是现在中学的物理教学常见的一个不太好的搞法就是快速把公式背一背,简单的教学之后,既不做实验也不讲解,也不诠释,最后搞模式化的题型训练,这样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容易狭隘化,一旦考试题型稍微有变化之后,这些孩子他在考场上就不适应,反过来这道题我们认为对于我们中学的物理教学实践是有非常好的指导价值的,要加强我们课堂上对同学们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思维启发的这种教学,我觉得这个题非常有意思,推荐大家重点思考。我们再来看大家特别关注的,一般考完之后同学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所谓最后那道比较难的综合计算题。

  主持人:压轴题。

  吴海波:传说中的压轴题。我们看到今年全国卷的压轴,尤其像I卷,从计算的复杂度来说,实际上相对于往年有一定的减少,就是计算量、复杂度减少,对于熟练度的要求其实不是那么高。但是从这个题的这种新意还有设问的角度来说,他绕的弯比往年多了。好多同学考完之后就跟我交流,说这个题刚开始看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用公式,跟 时我们考试时候感觉不太一样, 时的题特点是什么呢?综合性很强,但是你只要认真读,很快就把他拆成一个个独立模型,每个模型用什么公式都是我们事先练过很多次的,下手很自然,而这个题下笔会绕一下。

  比如说像第2问,这些同学读完之后,什么叫粒子穿过电场之后的动能增量最大值?他在脑中想是不是一个函数求极值,或者不等式的范围计算题,就把他给吓傻了,说这种模型先前没有见过,从来没有算过这种函数的极值问题,觉得是不是要用三角函数求极值。后来他仔细一回忆,根据这个概念的转化,动能增量最大,那么根据能量守恒,实际代表着电势能减少最少,那也就是带电粒子的电势能是由电势决定的,直接通过电势分析,其实就是寻找这个场中电势最低的点,一下子这个题通过绘图立马就画出来了。只要你把电场线画出来,把等势面画出来,我们就发现那条过圆心的跟电场线 行的那条红线,跟圆周的交点,就是粒子动能增大的最大点,根本不需要用函数建模,也不需要列不等式,就快速解答了。最后算的时候,这道习题根本不复杂。

  第3问也是用这种角度的,刚开始同学看了之后,动量变化量是mv,那究竟动量变化量是什么?好像电场中我们以前很少算动量,一般就是运动分解,再算一个动能定理、做功,能量守恒。对于动量增量,你只要根据动量增量的定义,跟冲量的关系,你就可以想到,要么他实际说的是一个电场力的冲量,这样你就可以求出他运动的时间。要么就是电场力方向上的速度变化跟动量的关系,所以实际他变相的告诉你是这个方向的速度分量,还是回归到大家熟知的类 抛模型的计算,老题新出,老题新做,这就是今年压轴给我们的启示。

  从这个题中我们会看到,未来高考物理复杂度降低,熟练度要求降低,这是一个大趋势。对于概念理解的深度的加强,而且概念之间这个网络体系化的熟练度其实才是重要的,这是真正学懂学透了物理的一个标志。

  主持人:就是考验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吴海波:对,一定要活学活用,不能够呆板的反复的去训练。以前我们给学生在高考指导的时候也有一些无奈的总结,说高考他的复杂度是比较大的,我们高考尤其像理综这种考试每个同学最担心的不是不会做,是担心做不完。所以的话,有一个很现实的技巧,就是你多背一些二级模型,把二级结论事先背下来,考试的时候不就免去了计算和分析了嘛。那么从高考的改革上来说,他慢慢的在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困难,实际上会不会太是最重要的,熟不熟确实不应该成为我们考试上的拦路虎。所以,大家只要热爱物理学习,加强对物理理解上面的训练,我们认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发挥得还是比较好的,未来模式化的训练的强度应该是逐渐下降的,我们甚至希望在未来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纯模式化的重复训练慢慢淡出中学学习的常态。

  很多同学不喜欢中学的数学、物理的学习,就是因为做题量太大。做题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重复的训练确实没有必要。这是我们从押轴题的分析中上得出的一些启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我们刚才提到过的,以前我们给同学们做过关于高考应用以及创新题的讲座,我当时提到,应用创新类的试题在高考之中主要有三种命题形式,这三种命题形式背后实际映射的是物理学科要求同学们具备的物理核心能力和素养。

  第一种,他可能给你一个高中课本上都没有的,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是前沿科技的经验公式,你必须现学现用。这个公式在具体情况中怎么去套?考生是没有经验的,你必须现场建立模型之后,把公式适用的环境、公式中的物理量、公式研究的特点标上去,建完模之后才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综合运用。所以,结合生活和科技,对我们同学的建模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第二种,像应用题的第二种形式是直接给你一个模型,给你一个原理图。同学们看这道题的时候有点象看说明书、装配图一样,你要现学文字,对着图去理解这个模型的特点,是一个半建模的训练。

  第三种模式,今年的试题中暂时没有体现。他给出一个物理的构建知识的思想方法,让你用这个思想方法,在原来我们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探究一个新的知识出来,然后现学现用,这是更高层次的考查。2020应该是一个过渡年,前面这两个命题方法都在试卷中给予了体现。今年像“运—20”这道题的考查,虽然只是一个传统的考大家还是比较熟知的牛顿定律运用的试题,但是不像方块、小球那样题型,一上来就开始套公式,他有点新鲜的东西,需要你建模之后再去用。我们实验中配置了一个装置,一个新的发明的电路图,配合这个实验数据图像,理解实际生活中的技术应用要点。所以,加强模型的建模能力训练这是非常关键的点,我们应该通过今年的试题特别注意这一点。

  我们在讲电路图像的时候,像UI图,电阻随着温度、磁场、光强等等变化的图像,这都是基本功里比较重要的,希望同学在今后学习中,老师们讲到这一条的时候引起重视。

  生产生活实践的试题就给大家说到这儿。

  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高考中能力试题的体现,毕竟大家在考试的时候最怕的题就是比较难的题。

  今年高考具体考了哪些能力和学科思维呢?我们来看题,这是全国卷III卷的第18题,要求在一个内部镂空的磁场中分析粒子要完成限定轨迹,磁场的最小值。

  我们会看到另外一张卷子,这是考完之后大家讨论最多的一道题,是I卷的一道题,也是磁场的极值问题,只是他讨论的极值不是强度,而是时间。

  这道题事后很多同学一直在讨论,觉得挺难,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做,不停地画图。因为他涉及到一个圆弧跟圆弧相交的情景。讨论时间,我们知道时间实际上是由圆弧的圆心角决定的,是圆心角的极值问题。考后也有一些同学在网上写了一下自己的心得,他说“反正就是轨迹过右边的那个磁场圆心的时候一定是时间最长”,他自己觉得是这么回事,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其实这个设题者设问的角度依然是同学最关注的“问题的转换能力”,把一个物理量时间转换为圆心角,而我们知道这种分析主要是分析三角形的性质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要我们联系到关键的三角形,其实这个题并不难。

  很多同学反应网上贴的这道题解法,实际上没说清楚,我这里加了一条线,大家看,问题是不是就显而易见了。连接那个进场点C和出场点D,观察那个COD三角形,这不就是我们一贯的技能吗?把那个圆心角,哪个圆心角?我们知道这个大圆弧是由180度加上DO往右边的那个角度。因为COD实际上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外角是不是两个锐角的和?外边DO以及B点的夹角,实际上是∠CDO的两倍。显然这个问题被我们转化为:圆外的一点到圆上的连线跟中心轴线的最大夹角问题。所以,本题不是要过圆心,而是我画的那条红线必须跟那个虚线圆要相切的问题,直接转换成相切,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本质。

  物理是一个非常强调逻辑分析、逻辑推理、应用转化的学科,这样的能力在选拔的过程中显然会成为各种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点。所以,我们 时学习物理时还是要做题,但做题应该重点训练的是同学的分析转化抓关键的能力,抓住了问题关键。就像刚才那道题,如果抓不住问题的核心,你可能想再多都没用,这是这个学科的特点。

  我们在来看I卷选择题中比较难的多选题,第21题,本质是两个杆都在运动,切割磁场线。同学们分析来分析去觉得有点难,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他的关键。本题讨论的实际上无论是电流、速度、加速度等,首先要分析电动势,电动势实际上要看速度。所以,本题的总电动势是由速度差决定的,两个都在切割,他们的差值决定电动势,电动势再决定电流,电流正比于安培力,安培力会决定前后两个棒子的加速度,前面那个棒子的加速度会随着安培力的增加减少,后面会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棒子是做加速减少的加速,一个棒子是做加速增加的加速。最后,我们在技巧、方法上只要借助大家熟悉的v-t图就能画出这个过程。一看v-t图,我们就明显地知道。实际最后他们不可能匀速,他们最终实际是进入了速度差恒定的一个稳定态,这道题很快就迎刃而解。

  这道题也提示我们,我们高中对于很多核心的物理量,比如运动学中的加速度的概念,它的理解不能简单停留在公式层面,训练也不能完完全全只是做计算题,因为毕竟我们中学物理做的这点计算,当你升到大学之后,都是属于层级比较低的,就是加减乘除而已。而大学更多是从微积分、高等代数这种角度进行运算。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学物理学知识在定性场景中的应用,更能看出我们同学思维能力的强弱。对于核心概念的这种动态分析,尤其是像加速度、电压、电流一类的动态分析、定性分析,有时比计算更为重要一些。

  这道题也提示我们,定性分析时中学教给大家一个主要的分析工具就是图像,这个图像在高考物理的考试中,最 这十几年从来都没有弱化过,一直在加强。有时让你读图,有的时候让你用图分析。所以,这道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希望同学们画图进行解答,并且加强对定性分析的训练。

  最后,看一道今年特别有意思的题,引起我特别的关注。在高考的过渡年份,我们相信他有一些比较新的东西,为未来高考和教学的改革会有启发作用。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

  全国卷II卷的第20道题,这道题难度不小,相信答对、答全的同学不会太多。事后我也问了一些同学,他能够看出一些正确选项,但是答全的比较少,尤其是A选项,很多同学都不足以能够分析出来。

  这是一个超出大家计算能力范围的一个模型,高中只教给了大家 板电容器匀强电场的求法以及点电荷电场的求法,但是这是两根带电的弧线,要分析图中ABCD四个点的场强和电势的关系。同学们拿过来之后说老师没教过。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这个中间有充分的对称性。一旦你知道A的电势,电势是个标量,没有矢量性,左右一定电势是相等的。而且一旦我们知道上面那个环在C点产生的场强,对称的我们就知道下面那个环在D点产生的场强应该跟它完全大小方向一样。所以,首先应该利用对称性进行分析。这个还不够,A点的场强不足以通过对称性看出来,因为我们不知道上面那个环在A点产生的场强的方向,我们建议大家先用微元。这个想法在我们新课标的教材里有多处渗透,从最开始介绍瞬时速度就在介绍微元这个想法,后面证明重力做功的特点等都使用过微元的思想。课本上还非常正式地用微元这个想法给大家证明过向心加速度,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这个方法在知识理解上的应用,尝试着去用一用。我们用微元,上面取一段、下面取一段,分别画两个对称点在A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画一个方向,我们会发现:对称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A点产生的电场合成方向总是跟水 虚线是垂直的,最后所有的电荷在A点形成的电场一定跟AB连线垂直。这样根据左右的对称性可知B点的电场也应该跟他是垂直的,所以AB场强是一样的。

  这个点不一定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想到,但是如果我们去回忆,在我们全国的卷中,实际早在2012年,给大家提到“球心内部产生的万有引力得0的时候”,就已经在渗透对称和微元的思想,所以,高考考查这个点还是有一定延续性的。

  我做一个个人的判断,物理学中在知识的创新、学习的迭代过程中,用的最多的三个物理核心思想,一个就是对称,一个是微元,一个是类比。到大学大家会知道,我们现有的物理定律绝大部分都是对称性的一个推论,我们知道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这些东西都可以根据对称思想把他推演出来。所以,物理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越学越少的学科,通过物理思想的总结,我们就能够把知识给凝练成想法。所以,对称思想的训练是我们在未来的备考过程中建议大家应该要引起重视的。

  这个习题中,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微元的想法,而课本在编写的时候非常强调微元的渗透,所以微元思想在今年的考试中也得到了体现。虽然今年在考试中类比这个想法得到的体现不是特别多,但是以前的高考也有,而且这几个物理核心思想对于我们学习物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创新,是比较实用的想法。所以,我们预测未来可能类比的想法在高考中也会经常出现,概念的类比、模型的类比等等。历史上很多物理科学家也是经常在创新的时候进行类比。比如说当初一个叫麦克斯韦的同学,在读书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对于流体力学描述的书,后来他借助流体力学的思想,预测了电磁学的一些效应,结果我们真的发现电场、磁场中很多性质跟流体力学是类似的。后来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的时候,继承了麦克斯韦电磁学中变速运动会辐射电磁波的启发,预言了引力波。前几年,在爱因斯坦预言了一百年之后,人类终于观察到了引力波。

  所以,同学学习物理的过程,还有知识的创新,通过举一反三类比、应用对称、微元这些物理思想能帮助我们更高效率地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我们认为未来考试肯定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及知识应用这个粗浅的层面,必然上升到对一个学科的核心思想进行考查。这也是体现了一种学科的价值观,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就是我对于今年全国卷物理试卷的一个简单的分析,有不足的地方,也有一些错误,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主持人:今天吴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比较具有指导意义的点,我听着也是非常耳目一新。现在高考确实越来越往人性化的方向去发展。

  吴海波:对,第一,以人为本。第二,为国家的科技战略服务,物理学科确实对我们国家未来的科学发展、创新、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看到大学的招生,很多学院的招生都是建议或者限定同学们在高中要选考、选修物理。从这种重要性的角度来说,加强物理学科教学中创新性指挥棒的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好的,感谢吴老师今天给我们的精彩解读,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结束了,学而思网校每天进步一点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新浪高考直播间,2020年的高考报道我们一会儿见。

  吴海波:谢谢大家!

  (结束)

扫码关注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