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人绩点比你高,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别人,所以请跟自己比,重点是自我成长而不是超越他人,所谓超越他人只是自我成长的副产品。
---------------
大学生“绩点”成为近期关注的热门话题,与此相关,到底是发展还是“内卷”,如何平衡分数与学业收获的关系?由于涉及自主性和选择性,引发更多人群的探讨。
观察大学生群体,除了绩点,他们在各方面都需要积攒“学分”,比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等,这些在保研、求职时,都将成为有利于自己的量化优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说,当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能力都用来服务于一件事——形成竞争优势的时候,就很可能忽略另一件事。
“竞争就像与人赛跑,赢的唯一标准就是跑过别人。但大学是一个发现自己独特性的地方,在独特性的问题上不存在竞争。”汪冰说,即便用最功利的视角,进入职场后,其实独特性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绩点是一张门票,拿到门票之后,接下来就不靠绩点了,靠的是能力和综合优势,门票不是一张一劳永逸的职业保险单。”
我们18岁离家上大学,恰恰是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的时候,我的热情在哪里、我擅长什么、什么能赋予我人生意义……然而,当这些“内向探索”的问题,变成了雇主看重什么、哪个工作收入起点高、哪种职业路径买房更快等“外向探索”的问题,大学很重要的功能就被忽略了。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回答别人填空题的答案,这可能让我们忘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题——此生我为何而来。
如果学生按照绩点来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就等于是按照某种刻板的公式生活,哪些科目或活动加起来等于一个更高的级别,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把自己卖出更高的价钱?这是一种“自我变现”而非“自我实现”。我们遵从着被制定好的游戏规则,倾尽全力,而忽略了遵循这些规则并非人生的唯一意义,而命运也并不是由绩点这一个变量决定的。
“内向和外向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并行不悖。一个人想要拥有持久的动力去努力,哪怕这个努力是为了超越别人,获得成功,它往往也是基于内在动力的,而非外在动机,否则很可能半途而废。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往往更符合我们人性的需要,同时不依赖于环境或他人的认可。”汪冰说。
比如,你为了找一份多金的工作而选了一个热门专业,结果还没毕业就成冷门了,就会觉得自己亏了;但如果是自己热爱的专业,学的过程让你快乐充实,你就不会觉得浪费。因为你不是在赌博,而是以全情投入的努力,换来能力增长。
除了基于内在动机会让你更享受努力的过程外,从结果来看,当你花时间内向探索人生的意义时,对职场发展也是有利的。“心理专家曾提出生涯规划策略,即优势、热情、意义感的交集,就是一个人最好的职业选择方向。如果一个人用算计的方式生活,选的课不是基于优势和兴趣,很难相信他真的能学好。这就好像一位医生告诉你,‘我特别不喜欢我的专业,不过你放心我成绩是班里第一’,你会放心把自己交给他吗?”汪冰说。
年轻人还没有走很长的路,很容易觉得一考定终身,把绩点当成人生成败的关键。当然,生活中总是有很多无奈,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是赤裸裸的。为此,汪冰的建议是作好比例,战术上可以把绩点放在第一位,但战略上不能。有时候的确需要绩点这张“门票”,但一定要记住,它应该是贡献于、而非等于你的人生的自我实现。
汪冰说,绩点是工具不是目的,最遗憾的是把工具本身当成目的。我们买东西的时候经常很在意价格,但真正令人获得长久满足的其实是价值,对每个人来说,价值判断都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所以,哪怕人生获得再多,如果不符合我们内在的价值观,也依然会觉得不满足。
对于为绩点焦虑的学生,汪冰说,要学会的一件事情是“自我同情”。“独自在外地求学已经很辛苦和孤单,如果把自己放在那个唯一的评价体系中,觉得自己不够级别就不配开心,没资格放松,就容易把自己逼入绝境。人很多时候没法决定大环境,但能决定对自己的态度”。
所以,当身心不堪重负,我们需要“自我同情”,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一个理念是,不要让100分打败80分,而要让80分为100分加油。欣赏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妨碍我们追求更好。相反,对自己的“贪得无厌”会让你更容易身心耗竭,有“内卷”的感觉。而且,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往往情绪好的时候,是学习效率最高、考试发挥最好的时候。所以,让自己的感受变得好一些,并不耽误我们奔前程。
我们的极限就是所谓的“个人最好成绩”,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别人,所以请跟自己比,不要被周围的人轻易“带节奏”,重点是自我成长而不是超越他人,所谓超越他人只是自我成长的副产品。
人的一生,终极目标总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而不是我具体学会了什么。知识会过时,技能会落伍,成绩永远只代表过去。一个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生活的人,就像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够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所以,选择属于你的生活。努力不一定带来成功,但当努力是你心甘情愿的选择,你就会从中获得满足。
汪冰说:“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要问什么事情让你能有生命力。看看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你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因为从事热爱的事业而生机勃勃,一个人被热情和意义感点燃的时候才是马力全开的状态。年轻的朋友正处在生命力的高峰,你可以追求成绩,但如何焕发你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可能才是非常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你能焕发出这一面的时候,你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环境的挑战时,也会更有力量。”
在采访的最后,汪冰讲了一个故事:
居住在河流下游的一个村落的村民经常搭救溺水者,多年前,他们的打捞装备陈旧,往往花费数小时才能救活几个人。而近年来,尽管溺水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村民们提升了营救体系,已经很少有人溺水而死。村民们为此感到很骄傲,然而,很少有村民提出一个问题:上游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溺水者越来越多了呢?
“孩子的绩点焦虑,是社会压力传导链条的后端,是问题的下游,那上游发生了什么?”汪冰说,“如果社会对人的好前程的定义就是大城市上学、大城市工作、大城市买房、大城市扎根……在资源必然有限的时候,我们如何跟孩子说,你可以不追求你的绩点?”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