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隅之一:
假冒伪劣“论文”满天飞
凡称得上论文,尤其是学术论文的东西,没有一定学识和造诣,恐怕是难以作出来的。记得在若干年以前,即便是很有些文化水准的人,能够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者,也并不 多见。只要某位先生有一篇或几篇论文问世,其名字和学术观点就会被同行注意或熟知。
时至今日,这学术论文也出现了“膨胀”和“泡沫”。君不见,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人加入了“论文”作者的队伍。一些东拼西凑,胡诌出的东西,都敢冠以“学术论文”美称,在一些单位和机关里,没有“论文”的反而成了少数。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出版物上刊登的“学术论文”真可谓车载斗量,不计其数。今天你有个“困惑”,明天他来个“反思”,后天又有人提个“对策”,不管是否言之成理,也不管有没有人听,都先深沉它一把再说。这个“学”,那个“论”,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学术论文的高产,按理说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可是,时下许多文章实在是太平庸了,甚至平庸到除了编辑、照排工人、作者自己之外,几乎再没有其他读者的地步。本人所在的单位收到的这种毫无价值的期刊,隔几个月就要作为废品成堆地处理一次。制造这种文化垃圾,浪费了大量纸张、钱财、人力、物力不说,还为一些人沽名钓誉,投机钻营敞开了方便之门。
举隅之二:
小人物知识产权难保障
眼下的学界和传媒对小人物的知识产权尊重不够,尤其在某些产权边界难以划清的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如此。比如,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并非最先由大人物提出和证明,而是由小人物开的先河。可是,到了收获的季节,不知怎么搞的,果实全都归到了少数大人物的名下。这是很不公平的。
学术界历来是“马太效应”得以充分显示的领地。没有成名之前,是你的学术成果也不被承认属于你;成名之后,本来不是你的也被列在你的名下,真可谓“十年寒窗人未识,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种“马太效应”有它的积极意义,对于建立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不无裨益。但是,切不可人为地使“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如果这样,恐怕就不是优胜劣汰了,而是不分优劣,完全按既定的名分分肥了。
社会科学研究中知识产权的名人聚集效应,是由多种社会因素作用而成的。这里最主要的是知识产品大都以论著形式发表,不同于申请专利,不能排除别人同时或稍后发表相同内容的东西。而公众和舆论最终认同谁,很重要的因素将取决于作者名气的大小。因为名人的名气可以看作一种知识产权的品牌标识,而小人物或无名之辈,由于没有这种品牌标识的优势,即便是抢先生产出了同等质量或更胜一筹的知识产品,也往往不易被识别和确认,从而难以大范围占领“市场”。(宫希魁)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