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生涯七十载,书斋田野相辉映
——记民族学、社会学名师林耀华教授
潘守永
一、林耀华先生的光辉人生
林耀华教授(1910-2000)生前是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在国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从1935年在燕京大学担任助教以来一生没有离开过教育战线,教书育人将近70年,培养了众多的学界精英、各界领导和管理人才。
林耀华先生1910年生于福建闽江流域的农民家庭,早年家乡接受新式教育,中学入福州一教会学校,1928年进入燕京大学攻读社会学本科,1932年毕业后转入本专业硕士课程继续深造,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A. R. Redcliffe Brown)的助教。1937年获得美国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资助赴哈佛大学留学(微博),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因太太生病住院需要照料,不得不滞留美国,任职于哈佛大学。期间,完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人类学名著《金翼》(The Golden Wing)。1941年毅然回国,当时他已过而立之年,先任云南大学教授,后转到成都任燕京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燕京大学复原北平后继续任燕京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1949年获邀请参加国庆庆典,登上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从此为新中国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倾尽全部心力。1956年,他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首都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
即便在风云变幻的“文革”时期,林先生“每日三省吾身”,将个人完全融入到祖国的需要中去,学工、学农、学军,下干校,赴农场,到老少边穷的民族地区学习和改造。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守学术阵地,散播民族学的种子。正是他的这种使命般的坚守和带动,在中央民族学院保留了“四代同堂”的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种子,这也使得民族研究学科的快速恢复成为可能。“文革”后,林先生致力于民族学学科的恢复与重建,为此呕心沥血, 1983年终于在国家民委、学校支持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民族学系,其时林先生已经73岁。此后,林先生的主要精力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直到2000年去世前,仍然指导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多人。
纵观林耀华先生的一生,其钟情于教育事业,完全可以用“燃烧自己,照亮来者”来形容。总之,林先生不仅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同时也是一位值得称道的教育家和学术播种人。
林先生的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金翼》、《义序》外,有《凉山彝家》、《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民族学研究》、《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学述》、《社会人类学讲义》、《从书斋到田野》等,可以说,每一部都在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主编的《原始社会史》是中国阐述原始社会史最为详尽的一部学术著作。《民族学研究》一书,对原始社会史分期、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民族学研究方向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林先生生前曾担任《辞海》编委会委员兼分科主编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委会组长,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和美国传记研究所的国际名誉顾问,并担任全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会的领导职务。他的传记被美国《名人传》、英国《当代成功的国际名人传》和日本《文化人类学事典》等多种国际名人传收录。
二、“金翼”之家:童年与少年
“我早年的生活情形,多已写在我的传记式作品《金翼》(Golden Wing)里……”——林耀华
林耀华先生1910年3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闽江上游一个叫“岭尾”的山村。关于他早年生活、读书的情况,基本反映在他自己所撰写的小说式的人类学著作《金翼》一书中。
《金翼》是林耀华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用英文写成的一部小说体裁的社会研究著作,最早于1944年在纽约印行,1947年在伦敦正式出版,以后多次再版,目前多见到的最新版本是1989年印行的,它已经畅销了半个世纪之久。他的老家在福建古田一个叫岭尾村的小村庄,住宅背后的一座小山看上去像一只展翼的金鸡,城里来的学生依据“风水学说”称林宅为“金翼”之家。他在晚年经常回忆那座小山,说它像一只野雉,一翼后掠,似反别羽翅。可惜,由于后来的水库建设,先生的祖宅已经淹没在水库之下,不仅如此,书中所描述的“西路”干道也已不再,所以后来到访的人只能凭借想象来还原当时的乡村景致。1986年,先生的第一位博士弟子庄孔韶重新回访先生故里,完成了《银翅》一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阅读,获得穿越历史时空的体验和接续故事。“金翼”之家的黄姓人家就是“林家”;林先生在家中排行老小,就是书中的人物“小哥”……。无论一般的家庭生计安排和策略,还是那些叩人心弦的种种情节,如“小哥”求学经历、途中遭土匪抢劫等等,并非小说家的创造而都是生活故事。先生中年在干校劳作中的干练,以及晚年所表现的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对物欲的淡漠等等,也都充分展现先生的“乡土”本色。
也许,人们无法想像到“金翼之家”的少年最后竟然成了享誉世界的大学者。其实,个人的人生际遇虽然有很多“命定”的成分,但个人的选择与努力才是成就人生的关键。
三、“吴门四犬”:燕京大学时代
冰心先生生前在回忆吴文藻先生的文章《我的老伴——吴文藻》中说,吴先生门下有“四大弟子”,即林耀华、费孝通、黄迪、瞿同祖,他们都出生于1910年,均属狗,故被戏称“吴门四犬”。谢冰心先生有“文坛老祖母”之美誉,她的话自然传播甚广,所以给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留下了这段佳话。
在以往的引用以及介绍文章中,人们并没有细致分析冰心先生“吴门四犬”的深层含义。“吴门”的含义当然是指“吴文藻先生”,但是也有与明初“吴门画派”中的“吴门四才子”(也称江南四大才子)对比的意味。冰心生先生饱学诗书,于文学掌故可说是信手拈来。我们知道,江南四才子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都生活在苏州,苏州是古吴国都城,有“吴门”之称,所以用“吴门”代称苏州,称四人为“吴门四才子”。“吴门画派”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举世公认。吴文藻先生祖籍江苏江阴,其家乡有一座古城佘城,被考古学家认定为吴国早期的都城(苏州为后期都城),所以冰心先生比照明初“吴门四才子”之意,将吴先生门下的四大才子称为“吴门四犬”。此外,中国民间文化中“犬子”也是“自谦”的说法,冰心先生使用“四犬”,既是自谦其实也是一种自豪。也许,只是她不便点破而已。
林先生1928年入学,无论从出生的月份还是入师门的先后,自然都可说是吴门的“老大”。加上师母冰心先生对林先生多少有些“老乡情结”般的关照,因此他在“吴门”也受到格外的礼遇。先生于1932年毕业之后即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跟随吴先生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又于1935年毕业后得以留学任教,并在吴先生的安排下跟随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作助教。1937年,林先生在吴先生的安排下得以赴美深造,1941年回国任云南大学(微博)教授,后又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还经冰心做媒,在美国与饶毓苏成婚。凡此等等,莫不是吴文藻和冰心夫妇一手安排。
林先生一生在燕京读书、教学的日子长达近20年,度过了一个人一生最“豪华”的时光,其中担任系主任8年,是燕京社会学系主任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属于“燕京学派”的真正传人。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自然对先生有深远的影响。
四、深入民族地区,开启学术生涯的新时代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从经验到新知的不二法门……好的田野工作才会有好的作品。田野工作深入与否,在论文和作品中一看便知。做好田野工作就要准备长期吃苦。”——林耀华
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的职业生涯与“学术探险”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一般人的眼里,这个领域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