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师徐涛:教育+连麦 链接用户的新场景

考研名师徐涛:教育+连麦 链接用户的新场景
2022年01月12日 23:54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2021十大影响力教育大V、考研名师徐涛老师微博2021十大影响力教育大V、考研名师 徐涛老师

  1月12日,新浪&微博2021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延续“教育的力量”主题,聚焦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终身教育等众多热点话题,云集200+权威教育专家、学校代表、教育博主等,盘点2021年教育热点,共议新时期教育行业发展趋势。

  2021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注定是承上启下的非凡之年,多项教育举措出台落地,从落实“双减”到细化“民促法”,从深化“高考改革”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到“家庭教育促进法”,从“防治网络沉迷”到推进“健康教育”……每一项改革创新,都为贯彻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教育的力量”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发展高质量教育,则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回首2021,展望2022,新浪教育将始终以媒体之力伴随中国教育发展,同全体教育人一起探寻打造高质量教育新举措。

  以下为徐涛在新浪&微博2021教育盛典的演讲实录:

  主持人:微博作为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活跃用户持续稳步增长,已经拥有了5.73亿月活跃用户,同比净增6200万。日活跃用户2.48亿,同比净增2300万。截止到目前,微博自媒体作者已经覆盖40多个垂直领域,其中粉丝量超过一万的优质作者已经突破了150万个。以微博教育为例,目前已认证教育行业的作者账号超过16万+,月均内容发布量超500万条,月均内容消费量突破200亿大关,不同学龄用户的考试考点内容频频引爆热搜。今天在盛典现场上,我们有幸邀请到微博2021十大影响力教育大V、考研名师徐涛老师,让我们掌声有请徐老师,久闻徐老师的大名,接下来很期待您在舞台上的展示。谢谢。

  徐涛在新浪&微博2021教育盛典的演讲视频

  文字实录:

  徐涛: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其实我参加微博的活动应该有四五年了,每年都来,但是一直没有做过分享,很紧张,因为我应该算是一个特别不具备自媒体运营思维的自媒体人,所以关于谈到自媒体怎么做、如何运营等等这些东西,我思考得非常少。这么多年,我可能思考的更多的地方是着眼于老师这个身份和角色本身。所以我想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互联网上当好老师本身。今天下午的分享我仍然还是想聚焦在这个话题当中,在互联网上如何当好一个老师。我今天讲几个点:1。收获;2。过去一年的变化;3。变与不变的问题。

  一、收获

  从2011年开始我开立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做到现在有700多万粉丝,但是有一个可能在行业中都比较奇特的现象,就是我的发博数量非常少,我整整运营了10年,总共发的博文数大概是4500多条,这是我个人的特色。在这10年下来,我觉得我有一些收获,我不它概括为“三个一”:

  第一个,我收获到了在这个行业领域当中的ID,叫“考研政治徐涛”,这个非常重要,在我的赛道上,考研领域当中一切的成绩、一切的想象和一切的资源,都来源于这个ID,教育是比较大的圈子,其实在我们这个领域当中,在考研的圈子里面,考研相对来说比较狭小一些,在我们这个圈子里面其实名师非常多。作为所有人评判名师的标准是什么?有一个几乎是潜规则的规定,第一个是这个老师的出版物是否被学员大量使用,第二个就是他的微博粉丝到底有多少,不是自媒体粉丝到底有多少,而是微博粉丝,基本上是一个非常标签化的数据。10年下来,我自己一直维护着这个ID,对我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在很多场合,不谦虚地说,我做得还可以,也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可,所以经常有些场合大家会让我去分享我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样的经验,这确实是我觉得非常尴尬的话题,因为我的很多做法很少去理论化,我每天微博创造出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计划,基本上来源于我跟学生的互动,都是当天产生什么就就地取材,所以它不太具备一个完全可复制的理论化的东西,因此我一直分享得不是很好。如果要提炼,我把我自己的特色提炼出来两个点,就是我自己的微博号,我把它概括为:一个阵地和一个作品。

  一个阵地。就是高度活跃的用户自创内容,微博是平台,我是微博的一个用户,而我一直把我跟学生的关系定义为我是一个平台,而学生是我的用户,我的发博数量特别少,创作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很精华,我每天都会花3小时以上去雕琢自己今天要发的东西,很多学生也经常问我:“老师,怎样才能得到你的回复?”“怎样才能给你发私信会得到你的翻牌公布出来?”我觉得这里面最大的标准就是这些内容的取材具备很强的普世性和话题性,一个点对点的话题,我很少公布出来,因为我觉得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但是如果能代表同一时期的一群人的问题我往往会把它拿出来进行加工制作,并且我会花很长的时间进行加工制作。所以总体来讲在我的整个微博上面,虽然博文不多,但是每一条下面的活跃度和互动量还是不错的,因为我自己所有的精力、心思都投入在这个地方,所以有很多学生其实来看我的微博,我发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我的评论区里面有很多学生自己创作的内容,他们的见解等,我觉得这是我特别乐于看到的现象,也算是一个小的成绩。

  一个作品。无论是平时讲课也好,还是做自媒体也好,我有特别重的作品的情怀,我认为我在讲的不是一堂课而是一个作品,我认为我在做的不是一个自媒体号,而是一个作品,这可能跟我是处女座有一定的关系。怎么理解作品?在我的粉丝当中不是一个两个,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很多粉丝关注我以后,看了我的博文内容,他会一直不停地往前翻,翻到2011年我发的第一条微博,因为从头到尾下来是有完整逻辑的,而且是稳定的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输出,我整体的表达,整体的形象都非常稳定,这也是我自己一直致力于去打造的地方。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东西我说得不是很好,可能说得不是很合适,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去删掉它的冲动,维护10年下来微博内容的完整性。我有一个同行前两年出了一本书,从我的微博当中摘了大量的素材填充到他的出版物当中,这是我自己在做自媒体号当中自己的一些追求。

  而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可能并不具备太强的方法论支撑,我自己的个人特色和追求,或许是我现在能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这是我在微博账号上的个人收获。

  二、过去一年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我面对用户、面对学生所体会到的变化,感受最深的概括为两点:第一点,这段话不是我编的,是我看别人的标注特别认可,把它整合下来的,他说现在,尤其是2021年在整个互联网的环境当中,95后和00后对上一代人的不信任感是显著加强的,像早期那样大家认真开放、真诚交流讨论的互联网环境几乎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提防被别人欺骗的潜意识,当我们看到一个推送的时候往往会先关注背后有没有什么套路,我觉得这段话说得非常好,这段话在我去年一整年的互联网的实践当中,体会特别深,我当老师12年,做自媒体10年,但是没有哪一年像2021年被骂得这么多,我觉得我当老师是谦虚的,在自媒体上是温和的,而且我教的是考研的考生,都是高素质的群体,所以总体来讲,我的自媒体的环境是非常和谐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哪一年像2021年那样被骂得那么多,任何一点你可能没有顾及到的东西可能都会招来一些非议。

  举一个例子,我去年在考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跟我表达快要考试了,觉得非常焦虑,很难受,所以我录制了一个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焦虑、如何缓和焦虑的视频分享给大家,这个事情其实前几年我也年年都有在做,但是去年做就明显不一样,看到的是有一种现象性的开始对你所说的这些内容进行抨击。最难听的话类似于,就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人的存在我才会焦虑,你要是不说这个问题,我本来不焦虑的,你说了我才焦虑,等等。去年在考前的时候,我出版了一套考前的模拟测试卷,让考生在考前做考前模拟测试训练,我的测试卷一贯的风格是把这个试卷的整体难度出得比考题的真题难度高一些,这是我的教学理念,我觉得平时练的时候难度高一些,在考试的时候高举高打降维打击才会比较有把握,我年年都这么实践,而且年年很多同学都有收获,但是去年不一样,去年我的卷子一出版,在市面上学生选做了之后一大片谩骂声,因为难度比真题略微高一些使得他们模考的分数很低,他们非常不爽、非常难过。甚至有的骂人,就因为我的一套卷子让他做得分数低于预期。我跟大家解释我为什么要把难度出得略微高一些,但是几乎没有用,他觉得你就是套路,你无非就是来打击我,你就是为了告诉我我现在不行,好卖你后面的课。等等。

  我觉得我2021年最大的体会就是整个用户、学生、环境的变化,我是非常真实地体会到了。当然他们的这种批评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仍然还在不停地提醒自己,未来的工作该怎么做,至少有一个事情是我们这么做一定是对的,那就是当好一个老师,不要被互联网过度异化作为老师本身的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什么叫当好一个老师呢?就是做一个老师面对学生该做的事情,举一个例子,我去年出版了一本跟考研无关的书,是阅读类的书,这个书很多学生喜欢买来看,我在上半年的时候跟出版社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做了10余场线下签售会,很多学生参与了这个活动,跟我见面环节非常好,在这个过程中也卖出了很多书,效果不错,下半年出版社邀请我继续做,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做了,这就是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这是到了已经临近考试的时候,快要接近考试,学生已经高度紧张,我觉得作为一个互联网的老师,我们有流量、有内容,我们需要赚钱、需要变现是应该的,但是界限在于一个老师本身合理的行为,这个边界就在于什么事情是一个老师该做的,什么事情不是,所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

  第二点,我的体会,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的逻辑对阅读和学习习惯的反向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前几年我经常听到网上有很多分享,现在短视频时代信息碎片化,使得当代的人很难沉下心来阅读很厚的书和学习比较系统的课程。我2021年的体会非常深刻,我认为这种现象对人本身的改造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我的课程当年被大部分学生所喜欢的,今天的学习他们也是认的,他们知道这是好东西,愿意买单,是好东西,要学,可是花了钱、报了名之后他不听,因为课时很长,我的拳头产品,成就我的那套最精华的课程完课率不足50%,在这种时候我可能就不会再过多地关注它的销量问题了,我会更多地思考它为什么完课率不足50%。所以我觉得这种碎片化的学习使得学生已经无法沉下心来再去学习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我觉得值得我们再三思考怎么破局,我现在也没有非常完全的方案。

  也有人跟我建议说你顺应时代就可以了,既然时代是碎片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我们针对赋予这种碎片化的形式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产品不就可以了吗?我觉得站在运营的角度或许可以这样想,但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不能这么想问题,因为碎片化的知识或许能够拓宽一个人的眼界,但是是永远解决不了一个人真正的思考问题和学习的问题,它一定要是系统化的。今天在这个台上做分享的这么多人,有哪一个思维方式、讲出来的东西是通过简单的碎片化的东西累积起来的,尤其对于学生、对于年轻人的这个阶段,我觉得系统化、整体化的学习是不可取代的,我还会做努力。

  今年微博邀请我做连麦的时候我是非常兴奋的,其实平台经常会邀请我参活动,我很多时候其实是拒绝的,拒绝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不符合那个阶段考试的逻辑,但是去年关于连麦的这个活动我是比较兴奋的,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让整个学习往前更进一步,可以让我跟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可以燃起他们对这些的兴趣,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即时的反馈,他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问题的反复考察,让他们会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产生一些兴趣,跟着这个老师继续学习深入的东西,所以这个是我乐此不疲的去做的事情,我觉得只要在选好嘉宾、维护好基本逻辑的前提下,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未来我还会做更多的探索。

  三、变与不变

  最后我总结一句话,我已经看到了很多变化,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压力,但是我最后的总结就是面对这些变化,虽然方法我还在探索,但是时刻记住“网红”老师的本质是老师,而不是“网红”,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关键,有朋友跟我聊天的时候指出,他说:“徐涛老师,你不要怕被骂,作为互联网人最怕的是别人不搭理,骂其实不是什么坏事,越骂说明你越火,说明你越有争议。”我觉得这种逻辑对于一般互联网人来说其实是成立的,而我们不同,我们首先是一个老师,然后才是自媒体人,所以我觉得老师这个身份本身跟其他的“网红”是不一样的,所以“网红”老师的本质还是老师,要紧紧扣住老师这一点,这个老师不仅是在传播知识、引导大家学习,还有一个就是你自己本身是怎么做的,很多学生并不是把老师当偶像,而是把他当榜样,我觉得这个榜样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是怎么做的,你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现是怎么做的,可以构建出一个他对你的完整认识,就是他要效仿、要学习的榜样。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想了解国际学校最新招生动态?点击(这里)参与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秋冬择校巡展国际教育大咖支招升学择校难题,干货满满!

择校展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