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文化漫步> 中国先生网 > 正文

- -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定制您所关心的新闻
请去“我的新浪”


李大卫VS卫慧:给所居住的城市涂一层粉红色

http://edu.sina.com.cn 2000/09/15  中国先生网

  李大卫(生于196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文系。17岁开始写诗,23岁出版第一部诗集《念珠。击壤》,巴洛克风格的"后现代"作家,目前风头正健的"新生代"作家之一)最近与卫慧进行了一次"关于性、颓废、死亡、道德的"对话,以下是对话部分内容。

  李:最近重读了你的《上海宝贝》。给我感觉象是走进了一家巨大的超市,或是主题公园,所到之处花花绿绿,琳琅满目,人物也有卡通化的倾向。

  卫:这个主题公园的名字就叫"上海"。

  李:这个"上海"似乎更象是一个虚拟世界。还有每一章前面有不少"引经据典",让我联想到薄鹤石。这是我给博尔赫斯取的中文名字。只是他的引证范围大体不出羊皮纸上那些老黄历,而你偏爱的"典故"则更多和亚文化(sub-cult)有关。你似乎是用这些文化材料,把上海这座城市重新规划了一遍。

  李:这是否意味着在你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某种审美的"乌托邦"冲动?

  卫:是。不仅是冲动,更是种野心。用文字覆盖你所居住的城市,给它涂一层能挑动情欲的粉红色,这就象用唇吻遍你的爱人身体。

  李:听说《像卫慧那样疯狂》才是你自己最喜爱的小说,我也更喜欢你以前写的那些中短篇。你的小说总是由一个个"俳句式的"微型叙述连缀而成,好象在我们面前摆满一碟一碟红红绿绿配上调料的寿司刺身什么的,一切都处于一个平面,时间也已经消失,只有一些意象闪闪烁烁,象一片小星星。不过在〈上海宝贝〉中,我看到的却是由激情驱动的连续性叙述。记得以前看过你的一个中篇,写一个做家教的大学生,用的也是这种连续性叙述,而且两个作品都涉及了死亡。我想知道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你的写作只要与时间和激情有关,就要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

  卫:说不上来,大凡情节发展到死亡的时候,小说文本主动地控制了作者。

  李:我觉得〈上海宝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我想把"上海"和"宝贝"分开来讨论。

  卫:我先插一句,在中国没有其他的城市可以与宝贝放在一起,宝贝意味着漂亮受宠,令人垂涎,十足女性化,只有上海才可以说宝贝。

  另外有很重要的一点,上海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一个上海人养活5个中国人。所以,上海是个又美丽又富有的女人。人人都想勾引,勾引不到,就被人骂。

  李:说到点子上了。上海发生的一切,似乎使我们很难摆脱对于历史的联想。上海是一个特殊的敏感点,程度可能不亚于西藏。

  对于西方人,它代表了中国最具亲和力的一面,而站在一般中国人的立场上,它却应该受到排斥,甚至更加粗暴的对待。她象是一个道德上有污点的女人,或者用文化圈里更摩登的说法,一个不洁的它者,浮华而浅薄.

  卫:就因为她的被殖民历史,和至今都找得到痕迹的殖民文化气息。比如那些欧式花园老洋房,那些咖啡馆里还在播放的老爵士,也就是昔日靡靡之音。

  李:但却很少有人承认她的活力和包容性。比如中国的很多激进甚至革命的思想,都是在这里作为"且介亭记"得以发布流传的。

  卫:上海的文化从30年代起一直有两条线平行发展,一条是以鲁迅为首的革命左翼,一条则是殖民文化带来的寻欢作乐、香艳而又孤独颓废的作派。只不过经过文革,后者就断了。

  李:在你笔下后者却又恍然重现了。我猜想你书中不断出现的寻欢作乐中的孤独感,包括你对主流文化的排斥态度,正是你的作品让一些人不安的因素之一。

  好吧,再说说宝贝。这是你小说里的人物。它是单数,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Coco,在繁华港埠弥漫着的舞乐灯辉中狐媚般现身,好象歌剧里的蝴蝶夫人。同时它也是复数,是当代都市中处于"边陲群落"的一些年轻人。

  我本人早年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生活。那时侯没有调酒师、鼓手、DJ之类,不过象诗人、艺术家、骗吃骗喝骗女人的混混,以及各种郁郁不得志的小野心家,还是一应具全。总之那种生活让你整天很high也很没精打采。

  卫:你当然是中国前卫文化圈里的前辈了,一路high到2000年。

  李:下面就要面临最严重的问题--道德。

  这是你的小说被指责最多的地方。这里涉及到我们对于妇女权利,包括享受性爱的看法。我曾听到不止一位先生声称女人的高潮是一种虚构。对此我没兴趣争辩。我只知道他们离倒霉已经不远了。

  当然对你的小说来说,还有一个民族主义的问题,即性高潮的供应者是一个洋人。这也超出了我能谈论的范围。我只想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需要一点法国式的开明。也许我只能借用马克思的句式说,女人没有祖国。所以我不能完全同意国内一些女权兼后殖民理论家,把男/女,西方/第三世界解释为同构的权利图式。再者,我们在谈论文学作品时,经常以"实践正义"的尺度来权衡"诗性正义"。就我看来,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习惯。

  卫:你讲得很好,另外我在读书第7期上看到查建英的一篇评论我小说的文章,她的立场与姿态也非常好。评论者也有属于评论者的道德感。

  李:我还特别注意到你的小说里出现了一个1999年5月在美国领事馆门前示威的细节。我相信这是出于对自由公正的呼吁。

  卫:那几天我一直与示威队伍在一起,而且美领馆离我家不到800米。在民族大事上,我十分确定我是个热血的人。虽然在爱情上,我可能会冷血。

  李:顺便问问,别的书在港台出版得怎么样?

  卫:我很高兴《像卫慧那样疯狂》,还有《蝴蝶的尖叫》等都要出版了。那也是我真正喜欢的小说,《上海宝贝》只是商业上最成功的,单从小说艺术来讲,绝对不是最好的。(摘自黄金书屋)




 相关链接
卫慧:“卫慧”已经成了一个符号(2000/07/27/ 15:57)
病菌与辣鸡翅狂想(网友来稿)(2000/07/19/ 10:44)
谁叫我不是一条狗(2000/07/14/ 11:53)
浙江湖州查获非法书籍《上海宝贝》(2000/07/11/ 14:33)
卫慧和《上海宝贝》专题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音像世界》杂志第8期
十一旅游征友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