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察家
确保机构不卷钱跑路,离不开更有效的引导和监督。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有了全国统一平台。3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提到,培训机构应按照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直接入驻或系统接入全国平台,真实准确全面填报信息并及时更新。
此次《办法》的出台,对监管部门应用平台的职责权限、平台的常态化运行管理、支撑保障等作出系统性规定,为更好支撑监管、规范校外培训、保障家长学生合法权益等,提供更明确的规则指引。
在家长最关心的资金安全方面,《办法》给出了多条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比如,明确培训机构应主动将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通过全国平台介绍、展示、售卖相关课程和服务;提供校外培训资金监管服务的银行等机构应与全国平台联通,支持全国平台资金监管动账监测及资金异动等风险预警;培训机构售课退费、监管资金变动等情况应全部记入全国平台台账,确保可溯源追查。
此外,《办法》还要求对纳入全国平台监管的培训资金实行实时监控,对通过全国平台购课的家长学生,支持其未消课程费用原路退还。这对于保障家长的资金安全,降低资金“跑路”风险而言,显然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治理抓手。
而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监管部门、银行、培训机构、家长等都纳入了统一平台。这样的做法有效缓解了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从而大幅提升了资金从支付到动态管理再到退费等全流程的透明度。
同时,这样做不仅可让各方对培训机构的运行状况有动态了解和监督,也利于在源头遏制一些培训机构携款跑路的侥幸心理,从而间接提升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为优化行业发展生态,强化了规则上的牵引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作用要不打折扣地体现出来,还取决于平台的真实运转效力和相关规定的执行力度。这离不开更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不能完全依赖于机构的“自觉”。
此外,《办法》明确提出,家长学生应树立安全意识,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进行选课、支付、退费、评价、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但在现实中,仍有培训机构以更大力度的优惠吸引家长“超额”交费,最终“架空”监管政策,也放大了家长权益风险。针对这样的“前车之鉴”,如何防止培训机构通过种种“对策”绕开平台的监管和规则红线,同样需要配套的对症之策。
总之,要让全国平台的治理善意最大化落地,保障资金安全,确保机构不卷钱跑路,离不开各方合力化解具体执行中的困境。其中不仅包括监管部门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也离不开家长消费习惯的改变。□闵萧(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