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中外教育最佳结合 海归子女为何落地这么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2/27 14:09 青年时讯 | |||
据了解,目前北京的中小学对海归子女几乎都没有什么特殊照顾。像清华、北大附中附小等这些位于中关村和上地创业园区地带的国内知名学校在海归孩子教学方面并无特殊调整,也没有专门设“海归班”。一位老师认为,如果就因为是国外回来的孩子,英语水平较好就在入学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对国内的孩子是不公平的。“海外尤其是一些台湾学者对中国基础教育中一些东西很欣赏,比如背唐诗。他们甚至希望孩子能回国受教育,也许孩子对背唐诗会觉得痛苦,但是学习本身就是件艰苦的事情,再快乐的学习也不能像玩一样。” 在采访中,时讯记者发现,上述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海归父母其实应当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积极地去了解、适应这种教育。海归的子女在海外出生,回国以后,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尤其国内与国外教育存在着相当的落差,回国自然会有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慢慢地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他们认为不能全盘否定国内的教育,而要寻找中外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而不应矫枉过正。 《中国教师报》家校彩虹版主编王琰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不同看法,她认为,海归子女落地教育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国内教育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国内教育缺陷对国内每个孩子来说其实都存在,每个父母也是这么过来的,只是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接受了。但是习惯了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海归子女的问题只是揭开了这个问题,引发我们思考。” 王琰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海归子女不回国读书暴露了国内教育系统、教育体制一贯的缺陷,即缺乏人文关怀,缺乏起码的对青少年的爱和接纳,只见分数不见人,不是把每个孩子当作一个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个体来接纳。 北京朝阳区某重点试验学校的一位家长对时讯记者说,她对国内学校的做法十分不满。她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否则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很容易被挫伤。这位家长的孩子刚刚上一年级,但她常常被老师叫去训话,原因是孩子爱动。为此她专门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的孩子没有问题,这个年纪不爱动才是有障碍。有一天她的儿子和同学就某个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辩论,难免声音有些大,老师在没有认真了解缘由的情况下,就视为在楼道内大声喧哗对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以至于在全校大会上还进行了点名批评。让孩子感觉很委屈,并对家长表示自己再不愿在学校和同学讨论问题了。“孩子的学校经常被评为这个优秀那个先进,但孩子感觉不像是在学校,走路拐弯时必须走直角,同学们不能并排,必须依次排队,为此学校在孩子入学时花了好几个中午的时间练习他们。因为是示范学校,为了外校的老师观摩学习,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时不时要模拟和重复很多遍。”这位家长说,“在国外,孩子上学是种快乐,学生上课是讨论问题,但在国内很多孩子害怕上学,连他们的家长也常常被老师训哭。” 该学校的另一位学生表示自己很想为同学和班级服务,但因为学习不好就不能去当值日生、不能去选班干部。有的孩子表示上学时为了少上厕所不敢喝水,因为学校教学楼内的厕所是给老师们用的,学生要到楼外的厕所去上。遇到老师拖堂,必须跑步才能不迟到,但学校又规定不许在校内乱跑。 在采访中,时讯记者了解到多数小学生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奥数班,“这么小的孩子上奥数有用吗,难道他们都想成为数学家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学生家长表示无奈,他们说,“因为这对升学有用。奥数题是升学考试中的加分题,孩子如果不会,总分就要吃亏,少几分可能就要多掏好几万”。一位陈姓家长表示,“说是减负,学校是给孩子减了,但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家长给孩子请家教,上这个班,学那个乐器等等,每到周末比平时还忙呢!真不知道在孩子成长中哪些方面是学校老师培养出来的。” 一位从澳洲回来的家长认为,现阶段,海归的子女如果小学回国可能更容易适应。因为初中应试教育风气依然严重。 “中国的孩子基础知识很扎实,这的确很好。但我有时不禁开始质疑,基础知识有必要那么扎实吗?比如说国内的课堂上要求孩子们反反复复训练运算技巧,可是现在计算器那么发达,连小商小贩都用上计算器,我感觉这是在导弹时代练习抡大刀。孩子需要掌握的是规律,是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反反复复做无用功去巩固他们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这位家长目前从事教育工作,她认为,问题的关键出在现在的教材上,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了。 这位家长曾经带着孩子去澳洲上学,她女儿在澳洲第一天上学就大出风头,因为老师让她做的数学题全做对了,但这位家长表示怀疑,“用长远一点的眼光去看,10岁的时候我女儿的数学知识要比她国外的同学好,可是到了20岁还会有差别吗?一些知识到了成年以后再学习会更快掌握,那么在此之前为什么要拼命塞给他们呢?” 《中国教师报》的王琰认为,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很偏颇,是对学历的一种狂热追求,这对孩子对家庭甚至对社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从国内的现状来看,能上大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那么大多数上不了大学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打上了失败者的烙印,这对他一生都可能造成影响,而且他很可能也会用这样的思想去影响自己的下一代,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如果整个社会笼罩着这种失败情绪,全民自信心下降,会是怎样的状况?这甚至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心理不健康。” 归根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王琰说,这是人生观的教育。教育要培养的是自信自立健康的人。即使上不了大学,每个人也都能很好地发展,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每个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在各行各业。“海归子女落地受阻问题并非出在应试教育上。国外也要应试,进入高一层次都要考试。差别在于国内是精英教育,通过考试大规模地筛,用残酷的竞争筛出好的去进一步培养,筛下去的可能就顾不上了。而国外是平民教育,更注重的是将每个人当作人才去培养,将蠢才变成人才,再进一步变成天才。” 中关村国际学校校长苏杭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教育是集体教育,而国外是对个别人的教育,注重个体个性的培养,国内一个大班四五十个人,而国外都是小班,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海归子女回来后可能会有局外人的感觉。她认为海归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尤其是海归子女回国受教育的环境,这对海归影响很大。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造成夫妻两地分居或者子女与父母分离。 苏杭说,在美国,校长要努力地和每一个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把你当成能够与之说话的人;学生心里对老师有什么不满或想法都能够直接告诉校长,反过来对老师也是一样。但在国内,这样的“亲切校长”却很少见。 中关村国际学校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配套学校,目前就读的40来个孩子中绝大多数是海归子女,来自10个不同国家。学校的目的就是尽量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 据悉,目前北京市教委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包括对海归子女的优惠政策,也就是说如果该海归人士属于北京市区、县或市级的引进人才,就能享受北京市户口待遇,那么他们的子女即可享受就近入学优惠。不少海归向记者反映,“这样的政策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一位海归母亲补充说,实际上这一政策对租房住的海归来说更是形同虚设。因为很多海归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买房,而租房住就不可能享受上述待遇。 时讯记者就海归子女落地问题采访北京市教委,一位教育官员表示,绝大多数海归们并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就近入学,而想为孩子挑选一个好学校。但是如果不就近入学,那么很可能要交钱。过去叫择校费或者教育补偿金,现在明文规定不让收了,但是不少学校还会对这些计划外的学生以捐资助学的名义收费。 海归子女回国读书,一般的学校通常要先进行测试再分班,由于中文不够好等一些原因,这些孩子往往要降级,比如年龄够了五年级但是测试通不过的话可能只能上四年级或者三年级。 这位教育官员透露,目前对于海归子女回国读书还没有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实习生 包丽敏/文)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