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出国留学ABC:留学如何选择国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22 19:13 海外求学 | |
许多学生的家长在孩子高考后都会面临一种选择:让孩子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去海外读书?出国留学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次挑战,放弃挑战的同时也就放弃了机遇。年轻的学生赴海外留学对学生本人来说将是一次受益终生的经历。 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接受先进教育,精通外国语言,为接受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水平高,实用性强,学制合理。首先,西方国家很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整个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学校把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工作的能力视为首要任务。同时,外国院校的学科设置侧重实效性,因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所以,大部分外国院校的毕业生都可以在毕业后迅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能轻松地适应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再有,高中毕业生由于年龄小,母语影响小,所以更容易掌握和精通外国语言。 二、轻松实现移民,改变国籍身份,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这样的移民国家来说,在当地进修本科基本上等同于自动移民。因为根据两国的移民政策,决定移民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学历本科学历可以打满分,年龄28岁以下打分最高,居住年限3年以上,本科学习时间为3-4年等。所以只要在当地完成学士学位并在学习过程中无犯罪记录的中国留学生根据上面3个条件都已经达到移民标准。一旦实现移民,学生可以新西兰或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申请去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或英国,其难度将显著降低。 三、适应国际环境,了解不同文化,为成为国际人才创造条件。 任何人要想真正了解西方人的想法和做事方法直至融入西方社会,就必须真正在西方社会生活3年左右的时间,这也正是为什么所有西方国家把本校的本科学生当作学校的嫡系的原因。在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异域文化,明白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毕业后不会因为无法与外籍同事沟通而苦恼。 现在17-18岁的学生在接受3-4年的西方先进教育后正好赶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更加开放的中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来说,这些接受过国际化教育,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必然会成为各方争抢的优秀人才。 高中生留学如何选择国家 问:我的孩子今年7月份高中毕业,能否尽快直接上国外大学? 答:我们为您设计以下几种出国留学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若您的孩子有较高IELTS(雅思)成绩,可考虑申请去英国或澳大利亚读大学。因为这两个国家在签证时要求必须提供IELTS成绩。 方案二:若您的经济状况较好,可以办理赴加拿大读大学转学分课程。加拿大签证办理时间约为4个月,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约需12万-15万元人民币。 方案三:若您的经济状况偏低,而您的孩子对酒店和旅游专业感兴趣,可以申请赴瑞士或法国读酒店和旅游学院。其优势是,签证时间较快,经济担保金额小,甚至不需要;费用较低,且每年都有带薪实习的机会。 方案四:若您是工薪阶层的家庭,则较适合办理赴新西兰读大学。它的优势是,办理时间较快捷,一般签证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费用较低,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约需8万元人民币。 考完雅思再出国 坚实的英语基础是国外留学生活必要的保证。英联邦国家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授课一种形式,小组讨论和写小论文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在出国前没能把英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的水平,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西伦敦大学就读环保专业的Tina出国前听说英国考试不用复习只写文章,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因为它最讨厌的就是死记硬背。可到了英国,拿到考卷他就傻眼了:试卷上简单几行字却要求学生写出几千字的论文来!在英国,考试的题目看似简单,但绝不是靠凭空猜想就能答上来的,必须结合课堂笔记,阅读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这可不是考前两晚抱佛脚抱得出来的。在英国,论文和报告是所有学生作业一个完整的部分。论文、报告区分得很清楚,都要求有很正式的格式。这些写作作业常常决定最后学习成绩。有些留学生即使口语很好但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写下来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非常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实力。雅思考试包括4个部分,分别考查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题目的设计到考试形式的安排,都从测试英语能力的角度出发。因此,雅思考试是最能考查国际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考试。显然,准备和通过雅思考试对提高自身真实的英语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新东方的雅思培训班上每一期都有大量从海外回国来学习雅思的学员。王某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曾在英国留学一年,花费近10万元,却迟迟未能进入英国大学,原因就是过不了雅思关。王某告诉笔者,签证时有些国外学校无需提供雅思成绩,到那才知道,对于没有雅思成绩的学生,国外学校还是要求学生参加考试。但是中国学生在国外备考,面临很多生活上的困难,国外的授课没有中国教师的针对性。最重要的是,国外的学费要比国内参加雅思培训费用高得多。专家郑重建议学生考完雅思再出国。(本刊特约撰稿/郝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