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还是不走 该如何计算留学的感情成本(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5 15:22 红网 | |
不少夫妇在一方出国时憧憬的是先分开苦几年,等在国外“混”出来了,就可以过好日子了。可惜常常是“人算不如天算”,分离由临时转为永久的大有人在。 在报社工作的朋友小童是自费到爱沙尼亚留学的,走时老公全力支持,那个时候不兴贷款,于是家里的彩电、冰箱等凡是能换成钱的物件都被变卖了。小童走时站在空荡荡的屋里对老公说:“一年后,我一定接你出去。”小童没有食言,一年后她到莫斯科火车站迎接到国外与他相聚的老公时,还特意穿了件红色的呢子大衣,想的是老公一眼就能找到她。然而,团聚的日子并不浪漫,老公不属于“学习型”,语言不通使他寸步难行,找过收冰场门票的工作,做了几天就不干了。一边是小童紧张的学习拼命的打工,一边是老公整日在家百无聊赖,俩人都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老公说了句“这里不是我呆的地方”后走了。回国后,向小童提出离婚。 漂亮的李茹临去加拿大时和丈夫依依不舍,发了无数个将来要如何如何的誓。到加后她到养老院说是做护士,实际上是为一对老年夫妇服务。老人的儿子在中东一带做着很大的买卖,李茹从老人家里见识了什么叫富有,有“多么多么厚的地毯、转角镶金的桌椅”和许多国内人无法想象的奢侈。偏巧老人的儿子一次休假回家时看上了李茹的美貌,表达的方式就是将10万美元打入了李茹的帐号。一个假期过去,李茹在信里对丈夫说:“我觉得我现在真的有点爱上他(指老人的儿子)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出国的道路千条万条,分离的故事各不相同。 同境遇和观念的变化 相比,感情只有让步的份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不要奢谈爱情。意思是人要活的现实,爱情只有在现实生存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才有谈的意义。 一方出国带给男女双方的直接现实就是两人长时间地天各一方,对这样一个现实无论是夫妻还是恋人能有多大的忍受力呢?在网上的调查中,有33.52%的回答是能容忍与爱人分离的最长时间为一年,能容忍2-3年的占32.63%,两项相加,比例高达65%还多。而选择半年以内的占了26%,只有7.85%的人明确地表示他们之间一刻也不能分离。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忍耐力是最强的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研究员唐灿在听到这个调查结果时,仍对回答能容忍分离一年以上的比例之高表示惊讶。她说:“在国外,夫妻(恋人)因分离半年而解除婚约(性关系)非常正常,也能够被人理解,否则他们认为是不人道。因为婚姻的本质内容是异性关系的联结,如果这个关系不存在了,夫妻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 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道德基础是更重视情感的承诺,可能每对分离的夫妻或恋人都有过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自慰的心理经历,但他们中的多数都在现实中做出了另外的选择。 就拿肖力来说,到法国留学第一年的学费是家里出的,以后就全靠他自己了。一个学业未成的年轻人,他靠什么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立足?在他面对要解决所有衣食住行加上学费的压力时发现,有一个伴,而且是女伴,会使双方的境遇要好得多。比如租房,一个人租金太贵,两个男孩房东不租,一男一女就“正常”了;还比如医疗保险,上一份保险,家人可以受益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以及两人可以在打工和上学的时间上相互调剂,在精神和生理上相互慰藉,并因此有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和依托。这些情况远在国内的女朋友如何能想得到?怎么来帮忙?在这种生存的需要面前,肖力也只能在与他境遇大体相当的范围中选择女伴,对方亦如此,双方的感觉也就是“相对来讲还不坏”而已,至于性格、爱情等因素只能忽略或求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