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哈佛理念: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0 16:16 北京人才市场报 | |
哈佛的校训译成中文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哈佛的魅力 几年前,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有人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他不仅仅是多才多艺,而是各个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的理科的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被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搞音乐,都是可以挣大钱的,“钱”途比一个神学院的毕业生要远大得多,神学院毕业的很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这是很多教授都感兴趣的。听听他的回答吧,他说,我还年轻,钱总是可以挣到,可以慢慢来,可是,信仰的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的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他的回答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是,读书是为了什么?这当然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但是,从大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同时就是,学校是为了什么?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大学是和职业连在一起的,考上了大学就意味已经把将来的饭碗捧在手里了,这样,一跨进大学门槛,高考时的动力和奋斗也就开始退潮了,大学对人的培养,如果没有人的自觉是断断不会有结果的。学生自己没有动力和激情,又何以成为杰出的人才呢? 近几年,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据说这也是改革,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大学的“计划经济”出了问题,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大学培养了一些社会并不需要的人。假如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不需要的人,那社会还会需要这样的大学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呢?假如我们的大学仅仅只是Professional College,那我们的学生就跳不出为一个饭碗而上大学的区区功利眼界,我们的大学就会永远陷落在它和就业市场的紧张之中,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对这个社会承担责任、引领社会前进的优秀群体。在我的少年时代,关于大学听得最多的就是所谓“工程师的摇篮”,现在,仍然还有许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重复这个幼稚的童话,而今,我知道,那有多深的误解和多大的俗气。让我们告别吧,“工程师的摇篮”! 现在,中国有学者在讨论大学理念,这是重要的问题。从晚清办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现代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一直混乱不堪,中国的大学教育走过的是不堪回首的曲折历程,有很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大学理念的问题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深入反思,会大有益于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未来。(黄万盛) (编辑:飞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