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赴英游学记:充满人文精神的英国学校(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1 16:32 光明日报 | |
回国后社区小学里的生活 端端回国后已经五岁了,在英国应该是上一年级了,在北京还需要再等一年。因为不太能适应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按照端自己的话来说,老师太“凶”,中午要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午觉等等。考虑到他已经在英国有上学的经历,我最后决定让他直接上学。对于我国学校的孩子在学业上的竞争强度,我自己当然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我也知道,北京 端端这个班只有三十二个孩子,是一个小班,我很为此感到欣慰,毕竟,重点学校里的五十余个孩子的班级无论如何太大了,在这样一个班里,我期望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照。中国学校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在学期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贴在墙上的一张表上写着全班孩子们的名字,你的孩子得到了几朵小红花一目了然,小红花的数目就是先进和进步。遗憾的是,端端得到的小红花总是很少,这多少让我感到尴尬。其他竞争还有在运动会上的竞争,要求孩子们练正步,齐步走等等,还有日常的班级打分、评比等等。 我在每天接送孩子去学校和回家的路上,偶尔也会听到端的同学说“端算题算错了”等表明他在班里并不是表现很好的话,端端自己也回来跟我抱怨“我就是最差的”等之类的话。每于此,我就非常鲜明地对孩子说,“你是非常好的孩子,你比别人的年龄小,你能做到这样,妈妈已经非常满意了,妈妈因为你而感到骄傲”。我想,我无论如何也要保护他的自信,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 我国孩子的家长每天要做很多事,削八支铅笔、准备学具、科学课的时候有时还要带鱼或者带花、美术课上带彩笔、带抹布、带生活用纸等等,上学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带小黄帽、带红领巾,忘带了所在班级要被扣分;中国孩子的书包太重,重的使家长真舍不得把这沉重的书包背在孩子的肩上。端端是顽皮的男孩儿,第一学期的数学学具盒很快就成了玩具,小棒、塑料三角或园片等很快就难以完全收拢,我的工作也很忙,所以我们经常忘记带学具、带卡片儿等学习用具。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我经常向老师坦诚,这些都是我作为妈妈的责任,不是孩子没有告诉我,而是我忘记了。老师总是笑我护孩子,我总是解释说,孩子的负担太重了,我希望他在学校快乐。 我国学校在管理上多少有些缺乏人文精神,这也表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学校外观为例,学校的建筑普遍缺乏美感,城市里的学校一般都是呆板的板楼,长条走廊,上下楼梯,墙上也多贴的是名人名言,理想教育的话语等等;很多农村的学校还很破旧,连结实都谈不上,新的教学楼也都是一样的平板楼房。与端端在英国上的那所学校相比,我们的学校建筑设计实在太简单了,很难讲有什么美在里面。学校建筑应该有很多的学问,要坚固耐用,要考虑孩子们的特点,要考虑采光,要方便,要让人感到美,要为孩子们留出活动的空间等等。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国家才刚刚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穷国办大教育,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有很多事要做,有坚固结实的校舍就不错了。但是,校舍建设毕竟是花钱最多的地方,又需要用比较长的时期。如果仅仅十年后就感到这个校舍又土气、又难看,还不适用,那将是多大的悲哀和浪费。我国现在很多地方刚刚实现“普九”,就出现了危房等问题,这与我们在校舍建设上的短期行为是分不开的。 这使我常常想起一所我访问过的一所北京胡同里的小学校。这所小学1949年由扁担胡同小学和红万字小学合并,具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已经被合并了。那是一所胡同里的小学,深藏在两边长满槐树的北京的胡同深处,当时一二年级的每个班约有三十个左右的孩子,校长告诉我,学校曾有着绿色的回廊,夏日的时候经常掩映在葡萄藤下。规模办学是我们目前很多地方的选择,但是在合并中,历史和文化淡漠而消失了。我在访问完那所小学离开的路上,看到在两边墙上写满了的“拆”字,想到那些老槐树将被砍掉,那所胡同里的小学校将会消失,甚感悲伤。北京的小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北京以胡同而著称于世,如果胡同消失了,胡同里的小学校也消失了,那北京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是北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