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原因之二:受到胡适的影晌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的采访时说,五四前后,“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为我们的楷模”。像五四时期的许多青年一样,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胡适与陈独秀是有着特殊魅力的人物,甚至是他崇拜的对象。陈独秀对毛泽东的影响更大,毛泽东在他的影响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至于胡适,却有着对毛泽东不出去留学的影响。
1918年8月,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之召到北京,随后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同时旁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1919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名文,从而挑起历史上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从当时的历史看,青年毛泽东更趋向于胡适的观点。原因是胡适对当时并非名人的毛泽东有较多的关注,这对青年毛泽东来说似乎遇到了“知音”,甚至有点“受宠若惊”了。毛泽东把自己主编的《湘江评论》如期寄给胡适,胡适在1919年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一文,高度评价了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尤其令毛泽东感动的是,胡适不但对毛泽东登载在《湘江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民众的大联合》大加赞扬,说该文“眼光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重要文字”,而且还对毛泽东本人褒奖有加,说“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接下来的两件事,也许是胡适对毛泽东不出国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胡适赞同毛泽东的“自修”学习主张并加以鼓励,他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去了。”
另外,胡适也主张青年不必盲目出去留学,还写过一篇文章叫《非留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