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毛丹青与李锐的日本《烧梦》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9日 10:46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21世纪留学》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文/荣郁

  两位作家,一个旅居日本二十多年,一个在内地专攻乡土文学;一个大学毕业不久就进入了“下海”的大潮,一个下乡到偏远农村感受着乡村气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一场“日本深度之旅”拉开了帷幕,时隔一年多,由两位作家联袂出版的《烧梦》记录下日本细节的点滴,同时两位作家的思想碰撞,激荡起对中日百年的奇想。

  毛丹青:在这次去日本旅行之前,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接触,因为我觉得中国作家在现代开放的世界看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心静如水,缓慢生活,这是我们能够维持自己眼光锐利。我非常荣幸成为一个中国文学和日本零距离接触时候的现场证人,因为所有事情都发生在我的眼前,有很多中国作家都是第一次看到日本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眼光,他们的表情。我在日本已经生活了21年,在日本生活对于我来说就像空气一样,它没有主观的意愿,只是每天要迎接那里的人、那里的风物,于是我感到非常魔幻。在和中国一些顶级作家聊天的时候,我就想把自己当时的感受传播给他们,在日本的时间长了以后会发现,原来好奇的事情竟不再好奇,原来令我高兴的事情可能不会令我高兴,这时对于我的感情就要进行一场救援的活动,所以我借助这些优秀作家的眼光和表情来回溯我当时刚到日本时候的初衷。当一个人的心情保持着一种很平稳的状态时,会看到一些非常真实的部分,我讲两段亲身经历的事情。

  在去日本之前,我们都认为日本人是很勤劳的,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其实不然。一次旅行途中,群马县与长野县的道路很狭窄,中间有一座收过路费的小木屋,车要开进去要收钱。但那天导游和我们说:“今天不用交钱了,所有收钱的老头都不在了。”我们很奇怪,因为日本人是非常坚守岗位的,一定会忠于职守。导游说,因为这座山的上边有一只熊,有一天它捅了一个马蜂窝,马蜂专门朝收钱的老头飞去,所有马蜂在老头的脖子上咬了一圈,他就跑掉了。又来了一个老头接替岗位,仍然抵挡不了这些马蜂,所以那里就变得没有人收钱了。我以为日本人可以坚守岗位誓死到底,原来他们也抵不过马蜂对他们的侵袭。

  两周以前我到了一个叫福岛县的地方,那里有个关于泼水节的传说,我印象中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是非常吸引人的,但到了这个地方我觉得很震撼,原来所有参加者都是男人!他们围了一块遮羞布,绑着一块毛巾,在田里泼水。我奇怪地问他们,为什么要在田里泼水,他们说泼出去的水是很可惜的,如果洒在地上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要在田里,用我们皮肤的营养来使土地肥沃。这些小插曲都是我了解日本秘密的一个门路,像这样的事情,在我和李锐老师两周的旅行当中还碰到了很多。

  李锐:我们没办法剥离开日本谈中国,谈论中国近现代史,包括我们使用的白话文,里面许多字词都是从日语移挪过来的,比如“同志”、“干部”。中国新文学史中的大师有许多都到过日本,比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在去日本之前,通过各方面的了解,我的脑子里对日本有一个非常复杂深刻的印象。

  我们第一天来到日本,毛丹青的一个朋友接我们到大阪,他带着我们去吃日本火锅,于是七拐八拐来到一个小巷子,叫法善寺横汀,“横汀”就是小巷子的意思。左边就是法善寺,门口站着一个僧人双手合十在化缘,为了给他的家乡盖一座寺庙。到了傍晚,巷子里慢慢亮起了朦胧的灯光,这时我发现马路对面有一个亭子,很多人围着祭拜,我们也走过去。我发现他们都是普通的市民,已经没有游客了,有老人带着孩子,也有上班族,到佛像前浇两瓢水,祭拜一下就离开。我走上前去,发现这尊石佛完全是绿色的,因为一年四季每天都有人在浇水,苔藓从基座一直蔓延到整个石佛身上,包括前面的两个童子和石栏杆,看到这个景象我非常感动,也很震惊。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形容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除非石头开花,除非江河倒流……”但那一刻我亲眼看到,石头真的开花了!在灯光之下,石佛身上的苔藓显得晶莹透明,就像全身镶满了翡翠,整个石佛变得绿蓬蓬、生机勃勃的!在这个地藏佛身上,我看到如此现代化的日本,在民间有如此顽强的,不被商业化、旅游化,不刻意拿出来给人看的自己的生活,其实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蕴藏在这样民间的、生生不息的生活片段中的。它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日本,一个坚持自我信仰的日本,而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日本。

  毛丹青:李老师讲的这件事,打开了我一个思路,其实有两个东西需要观察:一个是日本带给我的情景,还有就是中国作家如何反映日本。刚才这个细节其实来源于一个意外,我们并没有计划进入那个小巷,一个很偶然的意外带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景象。李老师将这件事写成《日本的隐私》,而且在法善寺后面有一块墓地,墓地的门永远是紧紧锁住的,它不是给人看的。他们将生活封闭在里面,而不是作秀。

  还有另外一个小意外,当初我们坐火车去仙台,当初鲁迅就在仙台的东北大学读书。接待的人带我们来到鲁迅读书的教室,并且指给我们看鲁迅当年坐的位置上立着一个小牌子,我们也看到曾经来这里参观的人所签名的单子,人数相当庞大,其中还包括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吸引力很大。当我们一转身,发现后面有一座水泥的破楼,这座楼表面布满了红叶,更加夸张的是,这些红叶一直从门洞长到房间里面,再从窗户蔓延出去,整座楼就像是在燃烧,而这时李锐老师在一旁惊讶地张大了嘴,景象十分震撼。

  李锐:其实《烧梦》这本书也是由此引出来的,鲁迅先生当年就读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后来并入东北大学,这次我们到这里刚好赶上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他们办了一个展览。我们观看了很久,直到最后压轴大戏鲁迅才出现,陈列了许多他当年上学时候的物品,我感到仙台人民真念旧,他们以鲁迅为荣。

  毛丹青: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文学来自于现场。李老师来到了现场,回想到百年以前一位中国巨人走过的路途,当他重新走过这段路途的时候,他看到教室里的木板地,接着又看到教室后面一座燃烧着的水泥的楼。对于文学家的灵感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于书本,另一个是经历。我想问问李老师,东京当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您对东京有怎样的理解?

  李锐:我对东京的印象,和对纽约、巴黎、北京的印象差不多,我认为东京不是日本,所有的大都市都是相同的,而小镇各有各的不同。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悖论,当大都市统治了小镇,压榨了小镇,但大都市的活力又来源于小镇。就好像大都市是一棵大树,它长在地面上,人们都会赞美大树的茂盛,但没有人会去赞美树根。树有多高,根有多深。不管一个大都市有多繁华,它的根部都会蔓延到一座座小城镇中去,延伸得相当深远才行。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