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归故事:在新加坡的K书岁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 14:48   人才市场报

钱亦奇
钱亦奇

 

 

 嘉宾简介:钱亦奇,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复旦大学攻读人口经济学硕士;1997年获得新加坡政府全额奖学金,赴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继续研究生学习,研究方向为新加坡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2002年转行从事关于中国投资的咨询和研究工作;2003年7月回国加入新加坡知名地产集团,现任公司项目总经理。

  训练创新思维

  同学中大多向往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大学,但本人更青睐能够在毕业后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新加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而且以华人为主、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故成为我当时海外留学的首选。

  由于获得的是研究类奖学金,除选修一门课程外无需上课,而导师也不会硬性规定研究方向或者手把手地指示应该从哪里着手,而只是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论文题目,但这却比上课需要阅读更多的文献。留学第一年,我基本上都是泡在南大和国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图书馆里“补课”,查阅相关基础资料。

  对于从中国来的学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首先是“版权”的概念:所有国外的文献或教科书后面都附有厚厚的参考资料,而文章中只要是引用他人的观点,哪怕是一句话,都要说明出处,否则就是抄袭;另外,图书馆复印机旁边也张贴着告示,一本书的复印量不可超过10%,否则就是盗版。

  一年快过去的时候,终于可以与导师商谈研究方向,但导师要求写论文时必须有自己特别的观点或视野,还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这对于“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国内学生来讲是很困难的。国内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一般都是跟着一位导师做课题,课题做完再七拼八凑地写一篇论文就可以交差了。新加坡的大学鼓励创新,鼓励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而且能够通过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来自圆其说,并用数据或调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尤其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语言。我的导师就把所有我自认为不错的华丽词汇统统删掉,原因是写论文的目的是让别人看懂你的观点、而不是孤芳自赏的洋洋大作。

  留学第二年的时候比较艰苦,好不容易形成的观点屡次被导师否定,有一段时间晚上睡觉时在枕头边都准备了纸笔,一旦有灵感就记下来。由于选题的关系,我和导师还自费去苏州工业园区呆了两个月,通过调查新加坡投资的企业获得第一手的材料。这样才形成了论文的初稿,但是基本上每次送上去都有比较大的修改,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10次,最后论文的页数越来越少,但观点却越来越清晰。

  我当时的论文需通过导师呈送一位校内考官和一位海外考官(英国大学的教授)审查,根据两位考官的意见修改后方算作最后的毕业论文。幸亏当初导师把关比较严,最后得到两位考官较高的评价。现在回头来看,读了两年就能够毕业还是有点如履薄冰的感觉,因为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同学中有不少未能修成正果:一个印度同学读了5年还未能毕业,一位新加坡同学则是论文被校外考官退回重写、多花了一年时间,一个巴基斯坦和一个尼日利亚的同学则读了一半就辍学回家了。

  新加坡总的来说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华人社会,相比西方来说学生都比较含蓄,但较之中国的教育来说,新加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新加坡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非常适合成为一座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或成为有志于海外深造的中国学生前往第三国的跳板。    (记者 严峻嵘/采访)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